尊重农民意愿 着眼农民利益 ——单县张集镇顺利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
合村并居,建设农村社区,单县张集镇作为全县12个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试点乡镇之一,动作不可谓不大。目前,8个自然村、903户、2873人的新村建设已初具规模。偶尔还看到有的村民大门口张贴上了喜字,娶了新娘。“选址、图纸设计、评估、造价、扒旧房建新房等一连串的工作,让人喘不过来气,工作量可想而知。”当我们走进张集镇刘庄中心社区建设现场时,浑身沾满了泥土的镇长李玉峰对我们说。
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不激起波澜。难能可贵的是,张集镇在推进合村并居,建设中心社区的过程中,没有一起上访。张集镇合村并居建设农村社区为何得以顺利推进,记者走村入户,与农民倾心交谈,得到了答案:尊重农民意愿,着眼农民利益,成为顺利推进中心社区建设的落脚点。
张集镇刘庄行政村下辖8个自然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只要一遇雨雪天,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多年来,老百姓怨声载道。去年春天,张集镇政府决定选择群众基础好、村两委班子工作过硬、经济基础好的刘庄行政村作为合村并居的试点,征求群众意见。一开始,村民意见有分歧。王玉忠是支持建设中心社区的村民之一,他长期经营一个家具厂,想把生意做大,但受土地政策所限,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听到鼓励农村建社区的消息后,王玉忠第一个响应,他联合其他村民要求镇政府尽快启动社区建设。在大刘庄村有不少像王玉忠这样主动要求建社区的农民,也有不少农民是在观看了李田楼镇中心社区建设后,被其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所吸引“被动”进社区的。
刘庄行政村周集村村民张兆民在2008年花费6万元盖了一处房子,合村并居时,他一直持反对态度,舍不得搬迁。村党支部书记王福响对他说:“你愿意留在坑坑洼洼的老村里随你,后悔的时候来找我也不迟。”像张兆民这样的“钉子户”在刘庄村有21个。等到有些村民的新房子建好后,这21户村民怎么也吃不住劲了,合伙找王福响,王福响把手一挥:“好!马上办!”工作组人员对其房子丈量、评估后,给出了补偿价格。几天之后,这21户的老房子消失了。
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是张集镇开展中心社区建设的保障。镇上对中心社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建设图纸,采取村民自建,政府坚持“引导而不主导,倡导而不硬推”的原则。8个自然村合村并居后,腾出土地734.3亩,村里将这些土地对外承包,每年至少可获120万元收益,用于社区事业和补助农户,腾出的土地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又能换来资金补贴,一部分补助农民搬新居,一部分建设社区公共设施。
老百姓最讲实惠,搬新房划算不划算,他们心里有笔账。46岁的王雪琴是903户村民当中首批搬迁的,她现在住的房子200多平方米,建新房子时,扒掉老房子的砖瓦等旧料派上用场,再加上镇上补贴4万多元钱,建新房子几乎就没有添钱。王雪琴说:“新房子住着多舒服,质量好,出门就是水泥路,水冲式厕所,双层玻璃,整个院子的上空用窗纱一封顶,夏天几乎就看不到苍蝇和蚊子,卫生干净,比以前的老房子好一百倍。”
前王楼自然村的王福刚,过去一家三口人守着四亩地 “走不开放不下”,辛苦一年收入顶多剩七八千元。合村并居后,社区成立了合作社,全村80%的土地入社规模化经营,王福刚把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到合作社,让老母亲在家带孩子,两口子一起去上海一家制衣厂打工,半年时间收入2万多元。
目前,社区在建面积5760平方米,已建设103户,搬迁96户。社区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4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超市,投资180多万元建起了社区小学、卫生室、文体活动大院和老年公寓。通讯员 李仁启时晨光记者 王富刚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