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国内新闻> 正文

文溯阁《四库全书》保护与研究的必然选择(一)

兰州晚报 2010-04-25 08:36 大字

中国古代最大的官修古籍丛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官修古籍丛书,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下诏设立四库全书馆,并在全国范围内征书。在皇帝的亲自督促下,调动了当时全国一流学者360人,由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任总纂,于三十八年(1773)五月开馆纂修,到四十七年(1782)完成,历时十年。《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以4种颜色区别:经部为绿色,史部为红色,子部为蓝色,集部为灰色。共收书44类、70属、3461种、79309卷(中华书局1965年清点《四库全书总目》统计),36275册,2290916页(陈垣清点文津阁统计),6752函,总字数9.97亿字。《四库全书》内容覆盖哲学、历史、文艺、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地理、算学、生物学、农业、占卜等,是研究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为妥善贮藏修成后的《四库全书》,开始纂修之初,乾隆即命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式样建“内廷四阁”。三十九年(1774)秋,即开工兴建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圆明园的文源阁,四十年(1775)夏,两阁先后竣工,乾隆专门赋诗:“天一取阁式,文津实先构。”四十年(1775年),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动工兴建,四十一年(1776)建成。四十六年(1781),位于盛京(今辽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动工兴建,翌年落成。乾隆亲自撰写《文溯阁记》。其中谈到四阁的立意,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水各有源,同归于渊,渊为源尾,源为渊头;由渊觅源,其经为津,其行为溯”。 

《四库全书》编成后,第一部于四十七年(1782)入藏文渊阁;第二部于同年秋开始分五批陆续入藏文溯阁;第三部于四十八年(1783)入藏文源阁;第四部于四十九年(1784)入藏文津阁。上述四阁,系用“金线榜纸”抄写,即所谓“内廷四阁”或“北四阁”,主要供御览。

五十三年(1788),乾隆“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现特发内帑银两,雇觅书手,再行缮写全书三分,分贮扬州大观堂(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淙阁、杭州圣因寺内拟改建文澜一阁,以昭美备”。遂拨内帑银一百万两,于四十七年(1782)七月开始“续缮三分书”,于五十二年(1787)四月成书,系用“坚白太史连纸”抄写,五十五年(1790)始陆续颁藏,即“江南三阁”或称“南三阁”,供江南士子借阅、传抄。

“北四阁”三存一毁

文渊阁《四库全书》,6144函,36300册。同时藏《古今图书集成》1部。文渊阁地处宫禁,除御览外,也只有极少数宫中太监能见到,普通士子无缘一览。清亡后,故宫自保和殿后的区域仍属清皇室,文渊阁《四库全书》依然被束之高阁。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兵变,控制了北京。为防止清廷复辟,11月5日,令溥仪废去帝号,迁出紫禁城,组织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1925年10月,成立故宫博物院,设古物、图书两馆,文渊阁《四库全书》归图书馆保管。1930年6月,按《总目》查检,全书共3459种,36078册。1933年春,日军侵略热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恐馆藏文物遭受损失,决定将故宫所藏历代文物南迁。古物南迁时,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一同装箱运至上海,存储在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中央银行内。是年秋,民国教育部拟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拨归刚成立的中央图书馆(南京),交商务印书馆,拟将未刊本影印,以广流传,但未能实现。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宫文物又辗转运抵重庆。抗战胜利之后复又运抵南京。国民政府从大陆撤退时,又被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入阁后,除纪昀等进行过复校和乾隆皇帝到热河行宫时翻阅过,一般读书人看不到。民国二年(1913),《四库全书》和热河行宫其他物件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到北京,藏于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1915年9月,京师图书馆点收,共6144函,36300册。翌年夏天,又移交了原来的书架,入架清点,文津阁《四库全书》共103架。每册卷首盖有“文津阁宝”,末页盖有“避暑山庄”、“太上皇帝之宝”小篆朱文方印各一枚。另有《分架图》4函,4册;殿本《四库全书提要》20函,124册。史部的《八旗通志》成于嘉庆初年,属后来补入,仅有“嘉庆御览之宝”印一方。全书与通行印本的《四库全书目录》略有不同。民国六年(1917),著名学者陈垣曾费时近一年逐卷检点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发现缺佚3册,实有36277册(其中经部5428册,史部9476册,子部9055册,集部12264册)。民国十七年(1929),京师图书馆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二十年(1932)四月,新馆落成,文源阁《四库全书》碑等圆明园旧物也随文津阁《四库全书》移存。文津阁《四库全书》现在是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文源阁《四库全书》于咸丰十年(1860)毁于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大火,距编成入阁仅77年。文源阁所在的遗址,已不可找寻。仅能从文献中大约查找出零星记载:文源阁的匾额及阁内“汲古观澜”匾额都是乾隆皇帝御书,阁前玲珑峰崖面刊乾隆御制“文源阁诗”,阁东亭内石碣刊御制“文源阁记”。目前,唯此石碣作为文源阁《四库全书》仅存的文物随文津阁《四库全书》收藏于国家图书馆。

文溯阁《四库全书》入藏时6144函,36000册。经部总目115函,30册;考证3函,18册。史部总目5函,30册;考证3函,18册。又藏《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12架,576函。盛京作为大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乾隆非常重视,在《御制文溯阁记》中直接说:“恰于盛京而名此名,更有合周《诗》之所谓‘溯涧求本\’之义,而予不忘祖宗创业之艰,示子孙守文之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文溯阁《四库全书》入藏后,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复校。五十二年(1787年)五月,乾隆在避暑山庄翻阅文津阁《四库全书》时发现错讹,遂命将“内廷四阁”重校。五十五年(1790年)三月,《四库全书》总纂之一的陆锡熊即带领总校和分校赴盛京。由于盛京偏远,遂将部分《四库全书》底本直接带入盛京,由陆锡熊“总司校签,仍兼分阅,与详校之刘权之、郑际唐、关槐、潘曾起、翁方纲等,每人应分一千余函,谨将各书逐段均派,按股阄分,以专责成而均功力”。在复校过程中,当地官员对书籍管理十分严格,校勘人员所校阅书籍,由盛京将军指派专人“查照总裁官开列书名图记清单,赴阁照单查出书籍,登记册档,用黄盘连匣盛贮,派官敬谨押役抬交收发所查收。校毕发回时,仍令照前敬谨押回”,查对明确后再“归架销档”。此次复校,历经四月之久,至七月方才校毕,“计阅过书6100余函,此内点画讹误,随阅改处,查出誊写错落、字句偏谬书计63部,漏写书2部,错写书3部,脱误及应删处太多应行另缮书3部,匣面错刻、漏刻者57部”。五十六年(1791)七月,纪昀带人对文源、文渊二阁进行第二次复校,又查出不少问题,陆锡熊等人见此情状,担心文溯阁《四库全书》虽经复校,恐难免有错,便主动上奏请缨再赴盛京。乾隆允准后,陆锡熊等于翌年正月即前往盛京。因天寒地冻,一到盛京,一代学者陆锡熊即“以病寒卒”,年仅59岁。遂由礼部侍郎刘权之接替,开始了对文溯阁《四库全书》的第二次复校。

敦煌文艺出版社供稿

新闻推荐

世博会新闻中心正式启用

据新华社电 在上海世博会即将开幕之际,位于黄浦江畔世博园内的新华社世博会新闻信息报道中心26日正式启用。总面积近900平方米的新华社上海世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