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巨头市值为啥大幅缩水
■郭施亮
独角兽巨头的股票市值大幅缩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如果仅仅为了估值与套现回归市场,那么捞一把就跑的玩法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如果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回归市场,积极让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市场还是会抱以欢迎的态度。
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市场的独角兽企业,今年以来都似乎很难避免股票市值大幅缩水的压力。然而,对于市场而言,曾经对独角兽企业寄予了很高的期待,而如今独角兽巨头乃至其余独角兽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纷纷缩水,实际上也揭示出一些潜在的问题。
今年,可以认为是独角兽企业的发展高峰期,同时也是全球市场上市的密集期。在此期间,无论是港股市场的“同股不同权”放开,还是A股市场的CDR新规,都似乎在为独角兽企业上市铺路。实际上,对于独角兽概念,虽然已有不少的阐述,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根据《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资料显示,入围独角兽企业的企业数量多达164家,而估值均在10亿美元以上。至于估值在百亿美元以上,则可以称得上独角兽巨头。
从三六零市值蒸发逾二千亿元,到独角兽巨头工业富联逼近发行价格,再到全球市场范围内多家独角兽上市公司的先后破发,实际上也反映出独角兽股票的去泡沫需求。确实,在今年掀起的独角兽上市热潮之前,海外中概股独角兽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亮眼表现,其中热度最高的BATJ,股票市值水涨船高,也掀起了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高潮。但是,价格暴涨之后,若业绩跟不上、营收增速遭遇瓶颈,那么股票价格形成拐点,也就很难回避了。
实际上,纵观今年以来不少独角兽巨头的价格表现,均存在较大的跌幅,且市值蒸发速度较快,但与两年前的股价相比,今年以来的跌幅确实算不上什么,甚至可以用合理调整来描述。不过,在独角兽上市公司价值修复、泡沫挤压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盈利增速较预期逊色、创新能力下降以及少见爆款产品等问题。由此一来,在股票价格持续调整的背后,其背后还是离不开充满未知数的预期,而股票价格下跌也并非没有道理。
近年来,独角兽企业关注度很高,但同样也是舆论争议最大的领域。例如,近期的滴滴事件,也轻易把一家独角兽巨头企业带进了舆论的风波之中。而作为本身具有数千亿估值的巨头企业,若危机公关处理不善,可能会因此深陷经营危机。而作为本身拥有一定市场份额乃至一定垄断性的独角兽巨头,也并非拥有牢固的行业地位,有时候一些事件就可能把企业拖下去了。
这些年来,政策层面上积极引导新经济企业的发展,并对独角兽企业给予了适度的关照,但在过度呵护的环境下,独角兽企业应对危机的风险能力依旧不强,甚至还不能够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可以认为,目前部分独角兽企业,还是热衷于炒概念、追热点,当一轮又一轮的融资过后,则是一轮资本套现过程,而并非踏踏实实的做好企业。
今年以来,独角兽巨头的股票市值大幅缩水,实际上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独角兽企业的态度逐渐趋于理性。或许,以往热门的题材概念,如今经过了一轮调整过后,市场对独角兽的青睐程度也开始显著下降,这无疑对独角兽企业的定价与估值产生不小的影响。但是,站在资本市场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思考,这可能会是一件好事。如果独角兽企业仅仅为了估值与套现回归市场,那么捞一把就跑的玩法并不会受到市场的欢迎。但如果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回归市场,并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且积极让投资者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那么对于这些企业,市场还是会抱以欢迎的态度。
新闻推荐
2018年8月21日,台胞许先生来到江苏省启东市一派出所居住证受理点,询问办理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相关事宜。东方IC图《港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