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财经新闻> 正文

独董离职便能切断余热开采链?

兰州日报 2014-05-20 17:28 大字

慕容小散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f854d30101tvex.html

曾几何时在上市公司蔚然成风的“余热经济”,似乎到了被强行退烧的时候。有报道指,5月以来已有9家上市公司的9名独立董事辞职,而其共同特点是除了拥有企业独董身份之外,他们更是在任或离退休的党政领导干部。

最美不过夕阳红,将要或已经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去企业打份工真的不是新鲜事儿。当然,多数“余热”体现在“顾问”之类的岗位上,真正能进入上市公司成为独董的,绝非等闲人物。有好事者做过统计,截至4月21日,在市值排前100名的A股上市公司中,有41位政府退休高官任独董,其中不乏副部级以上高官。

其实是可以理解的,站在企业董事会的角度来看,能请一个老领导做独董多半是一件投入小产出大的好事。

独立董事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制度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控股股东及管理层的内部控制,防止损害公司整体利益。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引入这一制度,以制约大股东和经营层,达到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是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目的。独董们不在公司任职、不挂钩具体事务、也没有公司股权,只是拿份工资为公司出谋划策。既是制度使然,那么在聘任独董的时候自然要考虑那些适合企业品牌形象、服务企业产品市场、能够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人。老领导们大都长期主政一方或主抓一条线,功力和人脉都相当深厚。在国人长期以来“商不言政、寸步难行”的习性中,若能为公司请来一位曾经位高权重而今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坐镇,不但有利于企业打通政商任督二脉,更犹如得到神功护体,从此不惧为各路草寇暗箭所伤。与这些好处比起来,每年为独董们划拨个十几万几十万的薪酬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事。

换句话说,老领导们之所以能够在上市公司董事会里扎堆出现,是因其“余热”对市场而言太值钱了,权力的余温对企业而言太具诱惑力了。等到领导们退下来以后,企业便能更直接高效的开掘其“剩余价值”——无须背负任何涉贪涉贿的包袱,将官员们多年的政治积累变现成企业利益。

可毕竟老领导这一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得以顺利聘任重量级老领导作为独董的企业,往往是央企国企或大民企。加剧企业竞争不公,招致大量中小企的诟病。某种意义而言,官员离任再获企业高薪,的确便于某些贪腐份子创造性的实现其行政权力的期权化——在位时利用手中权力帮企业办事挣钱,貌似秉公办理;但退休后进入该企业任职领薪,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秋后算账”么?而在中央倡导反腐打虎的断喝声中,这种权力期权化的做法恐怕也难遁形了。

去年10月,中组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要求未办理离退休手续的党政领导干部不得在企业任职。辞去公职或者离退休后三年内的党政领导干部,也不得到本人原任职辖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兼职或任职。《意见》还规定即使经批准在企业兼职的党政领导干部,也不得在企业领取报酬,不得获取股权和其他额外利益。由是观之,上市公司出现独董接二连三辞职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一个良性的资本市场和企业制度,或不应该仅限于此。企业视老领导为优质人才,归根结底是因为权力崇拜而非市场信仰。离任老领导们所扮演的角色,正是协助企业更为高效对接现实权力的中继;他们既是企业利用非正常市场竞争手段趋利的需要,也是企业利用非法律手段避害的高招。即使他们都离开了企业,但只要这一需求依然旺盛,就会迅速出现替代“独董”称谓来开采“余热”的新方式。

要改变上市公司多半都是“余热控”这一现实,不能光指望老领导们的原则性,还得靠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新闻推荐

互联网理财产品遇信任危机 余额宝坚守协议存款

基金市场的风水正在轮流转,债基产品收益率的节节走高,去年以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电商化货币基金大有被全面超越的势头,“宝宝们”遭遇史上最大的收益“信任危机”。就在对接货币基金的互联网理财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