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民“3·15”最不满:基金经理薪水高 业绩却不佳
又是一年“3·15”,消费维权讨论再度升温,在这个提醒消费者和经营者互相尊重的日子,作为一名基金产品的“消费者”,在为投资基金表面上的亏损扼腕叹息时,对很多被隐蔽的持有人利益损失的情况也应有所认识,加强自我权利维护意识。
1 买基金巨亏 炒股自赚20%
“我如何投诉基金管理公司不作为呢?请加入基金投诉群××。”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有基民投资基金巨亏维权无门,在论坛撰文号召大家联合起来投诉相关基金公司。
有基民反映,其2008年在怂恿下申购了两只QDII基金和一只混合基金,“申购的时候说每年的年增长保守估计在8%以上。但不仅没有上涨过,最多的时候几乎跌过80%还要多,从2008年到现在我一直有投资股票,虽然中国市场不及国外市场行情那么好,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我也有20%的利润。”
■隐忧:频现“踩雷” 管理不尽责问题抬头
记者走访发现,基民抱怨最多的就是基金公司只注重规模、不注重业绩、旱涝保收的问题。
权威网站针对“您对基金公司最不满意的行为”的调查显示,约23%的投资者最不满意“基金管理人高薪资,而业绩不佳”,位列十大受访“最不满意行为”的前三名。
“基金管理中的不‘勤勉尽责\’问题,也开始出现抬头现象。”有研究人士称, 2012年,一些上市公司业绩剧烈下滑、重组告吹等引发股价剧烈下滑,而基金频频踩到这些 “地雷股”,令基民损失惨重。
2 “老鼠仓”民事索赔界定难
上月末,交银施罗德原基金经理郑拓涉嫌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正式开庭审理。此“老鼠仓”案涉嫌非法获利1242.7万余元,是迄今为止,基金经理涉嫌“老鼠仓”获利金额最高者。基金的本质是代客理财,而近几年,“硕鼠”却频繁出没,公开处罚或判刑的基金经理“老鼠仓”已近10起。
■隐忧:基民与基金利益链松散
据法律界人士分析,首先,对于索赔金额很难界定,证监会没收的基金经理违法所得,并不等同于基金持有人因“老鼠仓”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其次,谁来起诉、起诉基金经理还是基金公司等业内都无明确标准。另外,对于单个基民而言,起诉获赔的金额和起诉成本相比差距悬殊,基民可能没有动力索赔。
3 基金经理经验不足令投资者心惊
有基民反映:“我买的××股票型基金,从2003年起到现在换过10个基金经理。这么频繁地换基金经理带来的损失算谁的?”
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公募基金行业在职的基金经理共有825位。就在2012年,告别基金经理生涯且没有再回到基金管理岗位上的人高达93位。老基金经理的密集离去,最直接的结果是,掌管基民资产的基金经理投资经验普遍匮乏。
■隐忧:频繁换“舵手”影响业绩
“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对投资者肯定不利,”一基金业内人士表示,一些投资者前期对该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进行了研究才投资的,而基金公司频繁更换管理人后,其基金风格、仓位、人员等都成为变数,如果是因为非基金经理个人原因而频繁换人,则表示公司在人员配置和储备上出现了重大问题。“有些基金经理走了好几个月了,公司才发公告,这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明确融资融券相关交易事项,规范融资融券业务管理,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证所)3月18日发布《关于上市公司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存量股份参与融资融券交易相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