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国企前三季业绩分化 专家建议分类监管
市场焦点
随着10月31日A股三季报披露全部结束,国资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分化凸显:一方面是前三季度净利润过百亿元的20家上市公司有17家为国资公司,利润总额近万亿元;另一方面则是前三季度亏损超亿元的93家公司当中的国资公司占比逾八成。
三季报数据同时显示,包括央企、地方国企在内的不同行业国资上市公司前三季度业绩分化明显。一方面,银行与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大型国资上市公司依然是A股中流砥柱,工、农、中、建四大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均超千亿元,同比涨幅也超过10%。尽管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桶油”前三季度业绩同比下滑15.9%和30%,但净利润额也分别达到869.54亿元和419亿元。
另一方面,不少国资上市公司因受到行业不景气带来的周期性影响而出现大额亏损,其中钢铁、石化、航运、有色金属行业国资上市公司成为“重灾区”。中国远洋前三季度亏损64亿元,中国铝业亏损43亿元,鞍钢股份、马钢股份、华菱钢铁3家亏损额靠前的上市公司分别亏损31.7亿元、31.3亿元、25.5亿元。
对此,在本周举办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评价研讨会期间,来自国务院国资委、北京市国资委和部分学术研究机构的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各行业景气程度变化影响了不同行业国企的利润水平。对国有企业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考虑针对不同类型国企特点进行分类监管,并采用相应公司治理模式进行管理考核。
有专家建议,将国企分为公益性行业、垄断型行业和竞争性行业三种类型。其中公益性行业国企强调公共服务功能,如公交、地铁、环卫行业;垄断型行业国企强调社会公共性作用,包括输电、管道燃气、自来水、铁路、水利、石油、发电、矿产开采等行业;而竞争性行业国企强调盈利性,包括电信、汽车、电子、钢铁、装备制造、金融、建筑、房地产等行业。它们各自的发展路径、实践模式和战略目标不同,对于它们的利润要求、治理机制要求也就不应该相同。公益性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加强监管,而非一味追求利润;竞争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如何推进公众公司改革,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追求一定的利润。
国务院国资委和国资监管系统人士表示,要结合公益性行业国企的成本控制、国企董事会一把手作用以及符合中国特点的公司治理模式,加强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机制建设,从而提高其提供全民福利的能力。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11月1日与中国证券业协会在京联合召开支持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座谈会,宣布将推出支持证券公司创新发展十项新举措,具体包括:推动整合统一证券账户管理体系,建立一套以投资者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