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打酱油”30年轮回记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深圳的赵小姐去香港打了回酱油。
尽管选择了下午4时,尽管选择了E通道,赵小姐花在福田口岸的过关时间还是超过了原本半个小时的预期。和以往直奔铜锣湾有所不同,赵小姐选择了在上水下火车。看到上水广场的人群,看到万宁收银台前多达20多人的长龙,她最终在一个屋村超市买好了4罐奶粉。埋单前想了想,赵小姐又多拿了一瓶酱油。
在一张属于彩园超级广场惠康超市的小票上,标记为李锦记特鲜生抽500ml的酱油价格为12.9港币。这是特殊的“港版”酱油,在深圳超市很难找到踪影,但在拍拍网上,深圳卖家的标价是16元人民币,邮费外加10元。在1号店网站上,同样规格的李锦记精选生抽价格是7.2元人民币,但赵小姐觉得“港版”更可靠:这里有标签,使用非转基因大豆,还不含防腐剂,算上人民币和港币的汇率,这瓶10元人民币出头的酱油显得更划算。
划算,只是普通人对汇率的直观感受。
宏观层面的汇率变化,改变着深港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民币和港币的关系,可以是汇率变化简单的贵与平,也可以是生活套利复杂的来与往。毕竟,30年前,1元港币牌价不足0.3元人民币;20年前,100港币黑市可达140元人民币;现在,0.8元人民币相当1元港币。生活虽然照旧,但是汇率的波动总会牵起那么些微澜。
上世纪
80年代
“政策规定,出境一次可以免税购买两大件六小件,香港付款深圳提货。我清楚记得,那台20寸的乐声彩电花了2400港币,折合人民币不到800元。而在内地商店,同样的彩电至少要2400元人民币,而且还要指标。”
———秦先生
港人赴深买菜 平均每天两万
“谁家没个亲戚在香港,那个时间在深圳私下换港币并不难,找个老宝安就行。”1983年落户深圳的宋女士如此说。在她的印象里,30年前的港币并不贵,虽然国家牌价是3角,私人兑换也就只需加上3分4分,最高也就5分钱。
宋女士所说的1983年,是港币固定挂钩美元固定汇率的开始。港币最初挂钩英镑,在1972年开始挂钩美元,并在1974年至1983年间保持着4.6港币兑1美元的水平。1983年,中英政府开始谈判香港回归问题,港币汇价狂跌到最低的11元港币兑1美元。当年10月17日,港英政府宣布港币汇价与美元固定挂钩为7.80港币兑1美元,并一直维持至今。
“现在回想起来,港币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角色。”1982年落户深圳的秦先生如此说。秦先生家的电视和冰箱出现于1983年,那是他第一次公派香港。“政策规定,出境一次可以免税购买两大件六小件,香港付款深圳提货。我清楚记得,那台20寸的乐声彩电花了2400港币,折合人民币不到800元。而在内地商店,同样的彩电至少要2400元人民币,而且还要指标。”
其实,彩电可以在内地买到,但使用的人民币极其特殊,叫做外汇券。在1995年正式成为历史的外汇券和普通人民币面额相同,但却拥有购买力特权。中国银行1980年发行的 “外汇券”,可以在友谊商店购买彩电等电器以及烟酒等进口商品。那时候,外汇券黑市兑换价格约1∶1.8左右。外汇券的诱惑力为何强大?不仅是能买的商品可以便宜一半甚至一倍,更重要的是能够保证买到紧俏的进口家电。当年的报道中,黑市外汇券的主顾不少是结婚的年轻人,因为弄到了外汇券就意味着几大件有了着落。
此后的10年,港币变得越来越值钱。公开资料显示,1984年的1元港币,按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2角9分,而黑市价平均为4角;1985年的1元港币,按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4角左右,而黑市价平均为8角人民币。1988年的1元港币,按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6角左右,黑市价已在1元左右。
早在1986年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播发过一则电稿,“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称“由于深圳农贸市场零售的蔬菜、瓜果、海产、肉类比香港的价格便宜,因此香港许多家庭主妇或休假的人,由九龙乘火车经罗湖海关到深圳的集市采购鲜活农副产品”。
上世纪
90年代
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台爱立信388在深圳的入网价格是1.4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香港的裸机价格为3800港币,香港买机深圳入网的差价可以达到5000元。———黄先生
深圳美食游 买几斤猪肉赚回来
“最近北上多吗?”
“不多。港币不值钱,过去是120(元)人民币,现在只得80(元)。”
对话发生在开往落马洲的火车,主角是两个操着粤语的中年男子,时间是今年9月。
这两个可以判定是香港居民的普通人,讲述的正是香港回归15年间人民币和港币的汇率变化,但是不曾提及的是———20年前左右,深圳黑市上的百元港币曾经可以卖到140元人民币,甚至高达160元人民币。
变化和政策有关。从1991年4月起,中国政府对官方汇率的调整实行有管理的浮动。1993年底,牌价汇率是1美元兑5.72元人民币,但在放开汇率的外汇调剂市场,调剂价格一度达到1美元合11元人民币。挂钩美元的港币,由此节节攀升。
外汇制度的改变,也悄悄改变着人民币与港币的关系。查阅人民币的港币汇率,中国银行网站的最早记录是1994年9月1日,中间价是110.75。此前的1993年底,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国人民银行入市干预下,外汇调剂价格返回到1美元合8.72元人民币。而在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行并轨,人民币对美元的官方汇率牌价由1:5.8贬值至1:8.67。
1997年,香港回归。当时的1元港币,按官方汇率可兑换人民币1.06元,此后8年间一直保持这一水平。对于深圳人来说,港币依然很俏。当时任职深圳某外贸公司的黄先生,一个星期需要香港公干一次,主要的人情业务就是给朋友买手机。按照当时的价格,一台爱立信388在深圳的入网价格是1.4万元人民币左右,而香港的裸机价格为3800港币,香港买机深圳入网的差价可以达到5000元。
谈及深港间的消费,经济学家谢国忠曾经定义为“生活成本套利”。不过和10年前相比,套利从单向变成了双向。
在亚洲金融危机暴发之时,依赖港人消费的深圳商家也打出过许多促销牌,这使得金贵的港币更显值钱。当时,香港时兴深圳美食一日游,不少香港主妇花上几十港币,就能包车来深圳玩上一圈,这笔费用只需在东门菜市场买上一两只鸡或者几斤猪肉就能赚回来。深圳,由此成为香港人消费的“后花园”。
21世纪初
至今
“在香港,15元就可以吃到很好,而且分量很足,8块牛腩都是又大又靓,而深圳这边的牛腩粉一般都是12到13元,量不多,最多就給五六片小肉块,有的甚至是十余个小小的肉粒,通过汇率换算后还是在港消费划算。”
———《香港商报》
香港奶粉走俏 深圳市民豪购
兑换人民币的好时光,看起来是港币值钱,更重要的原因其实是深圳的物价水平很低。2000年,记者曾经报道过罗湖口岸开闸,那时候还没有成群的过境学童,清晨6时许过关的港人,很多都是睡眼惺忪的年轻人。罗湖海关的关员直言,这是在深圳“蒲夜店”的香港青年,花上几百元人民币就能在深圳唱上一宵卡拉OK,花费远远低于香港。
随着中国入世,汇率机制必然会发生改变。尽管港币贵过人民币,但是精明的香港人已经意识到人民币的升值潜力,这直接体现在深圳的楼市。来自地产研究机构的报告称,在2005年左右,深圳楼市的外来资金至少六成来自香港。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启动汇率机制改革,并保持稳健增长势头。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心理关口,渣打银行经济师当年年底预言,人民币将在2007年上半年超越港币。而人民币真正贵过港币,这一刻的到达比预言提前了几个月。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80,人民币对港币相应突破1比1的关口,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今年,人民币进一步走强。10月,100港币兑换人民币首次跌破80。
2010年10月,《香港商报》的一篇报道讲述了汇率变化对香港中下收入人群来深消费的制约。文章举出的例子是一碗牛腩粉:在香港,15元就可以吃到很好,而且分量很足,8块牛腩都是又大又靓,而深圳这边的牛腩粉一般都是12到13元,量不多,最多就給五六片小肉块,有的甚至是十余个小小的肉粒,通过汇率换算后还是在港消費划算。
物价的上涨,使得深港价差愈发明显,反向生活成本套利也成为深圳人的选择。赵小姐周末的购物单上,奶粉是大头,4罐美素佳儿4阶段总价是692港币。“换算下来,只有500多人民币,比深圳的超市便宜多了。”让她有此感慨的原因是“十一”长假回乡,恰逢表弟添丁,她买了4罐奶粉道贺,表弟点名的某洋品牌1阶段奶粉每罐是298元。
更让赵小姐感慨的是优衣库,同样一件儿童快干T恤,深圳是79元,香港也是79元,但是港币“天然打了个八折”。这种反向的生活成本套利,让一度淡出的中英街在2010年间再度火爆,而在一些网站上,港货店盛行一时。
深圳商报
新闻推荐
昨日(10月24日),凯迪电力(000939)发布业绩报告,2012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26%,净利润同比下降逾九成,同时预计2012年全年业绩下降80%~95%。但公司股价全日大涨3.38%,盘中甚至一度冲击涨停。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