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里“刨”出幸福生活 记内江市劳动模范唐铭

内江日报 2020-04-24 08:23 大字

察看蔬菜长势情况

一条小溪绕着东兴区双桥镇付家村蜿蜒流淌,在8组最高的山丘上,唐铭将自己的家建在这里,房前屋后全是各种季节蔬菜和新育的菜苗,站在家门口,环顾四周的小山坡,目光所及,有的菜地已长得绿油油的,有的还覆盖着薄膜。“附近大大小小10多个山头,都是合作社种植的各类蔬菜。”唐铭边扯海椒苗边介绍。

清瘦的唐铭皮肤黝黑,却精神十足,干农业29年,合作社基地现种植各类蔬菜1200亩,带动内江市内外农民种植蔬菜5000亩……这些数字见证了唐铭和农业的缘分。

◇本报记者 钟雨君 文/图

16岁的小伙,爱琢磨的“农民”

1991年,16岁的唐铭刚初中毕业,由于家庭经济拮据,他不打算继续上学了,本想外出打工的他却因为年龄未到,无法办理身份证,留在了家乡务农。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唐铭,从小就和泥土打交道,虽然年龄小,却对种植很熟悉,他从心里热爱农业,但他见到的却大多是对农民这个职业瞧不起,从小倔强的他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在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干出不一样的农业,让农民也扬眉吐气。”

爱琢磨爱思考的唐铭发现,市场里的蔬菜大多数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而且别人种植的蔬菜又嫩又大棵,他不禁想:“为什么我们本地不能大规模种植蔬菜呢?”随后,他开始在自家地里搞起了“实验”——种莴笋。

“当时尽管我凡事亲力亲为,小心翼翼地‘照顾’,但种出来的莴笋却又小又矮,还有不少黄叶子,根本卖不出去……”想起当初的情形,唐铭感叹不已。

一次次失败,让唐铭深深感受到种植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下决心要学习种植技术。买回书自己学习和向别人请教后,他感觉以前自己都是在“瞎胡闹”。之后,照着书上介绍的方法,唐铭又开始了试验。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无数次的失败,他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

有了技术,唐铭信心倍增,立即在当地承包了10 多亩闲置土地种植蔬菜,这一次唐铭种植出的莴笋又大又嫩,卖出了好价钱,成功从地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创业不易,挫折中更坚定信心

2006年的一天,唐铭夫妻俩走亲戚时路过双桥镇付家村8组,看到一条小溪流和一片荒废的果场,对土地异常敏感的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个地方撂荒有点可惜,要是开垦出来种蔬菜倒是个好地方。”唐铭是一个有想法就要行动的人,随后,他在打听到果场的情况后,立即将荒废的果场承包了下来。

唐铭承包下土地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开荒”,除草、挖根、搬走老树疙瘩,然后松土、施肥、养土,一干就是好几个月,手上磨出了血泡、老茧。

2007年春天,唐铭播下了第一批蔬菜种子,经过管护,眼看就到了收获的季节。谁知,一场特大暴风雨突如其来,大风吹垮了大棚,洪水淹没了蔬菜,眼睁睁地看着数十亩蔬菜绝收,三四十万的收入瞬间化为泡影,唐铭却无能为力。

面对挫折,唐铭虽然心痛却也总结了经验,他重振旗鼓,和妻子又种下第二批蔬菜——莴笋和海椒苗。经过精心管理,这一次获得了全面丰收。

“还得感谢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回想起那段日子,唐铭感触很多。当时决定承包的土地有200余亩,要支付土地流转费、买物资、请工人,光投入种子、农药、化肥及必要的小型机械,就是一笔不菲的资金,但他手中的积蓄远远不够。正在他一筹莫展、焦头烂额的时候,得知情况的乡镇领导多次找到信用社领导及信贷员协调,最后为唐铭办理了20万元的低息贷款。拿着解决了燃眉之急的20万元资金,唐铭百感交集,他暗暗在心中给自己鼓劲:“一定要脚踏实地、做大做强,用成绩来回报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

后来,东兴区农业部门和当地政府为帮助和鼓励唐铭,陆续为唐铭的蔬菜基地修建了8公里便民路,大小蓄水池、山粪池20余口,无偿为蔬菜基地发放农药、农膜、肥料、杀虫灯、黄板、微型耕作机等农用物资。

回报社会,助力脱贫攻坚

“最初我们是拉着架车卖菜,后来用两轮摩托车卖菜,再后来用三轮车卖菜,现在不仅用四轮货车卖菜,还有很多货车自己进来拉。”说起创业经历,唐铭夫妻两人既感触创业的艰难和不易,又为今天的成绩自豪。

初见成效后,唐铭又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拓宽种植品种,目前种植的蔬菜有辣椒、茄子、芹菜、儿菜等2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厦门、广西、贵州等地。随着电商的发展,唐铭的蔬菜也开始“触电”,通过建微信群、入驻电商平台等方式,将蔬菜卖往全国各地。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深知农民生活的疾苦。”唐铭在实现了“扬眉吐气”的愿望后,他又有了新的梦想,就是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2011年,唐铭成立内江市东兴区茗芽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了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带领当地农户种菜致富。经过多方努力,建成了以付家村为中心的双桥蔬菜种植基地1200亩,使蔬菜种植成为付家村的主导产业,就地解决该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100余人就业,年支出劳务费100余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茗芽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内江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3年,唐铭的蔬菜生产基地代表东兴区接受了省农业厅领导的检查验收,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2014年,茗芽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四川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 年,茗芽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唐铭荣获“内江市劳动模范”称号。

在打造中心基地的同时,唐铭还积极帮扶贫困村,他深入到东兴区顺河镇的冷家村、拱桥村、骑龙村,富溪镇的高坪村、天赐村、来凤村等贫困村,免费提供种子、肥料、薄膜等,发动村民种植蔬菜,成熟时统一收购,帮助贫困户脱贫。他通过联营及“专合社+农户”的生产模式,还在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市、市中区、东兴区等地的贫困村,建立蔬菜产业扶贫基地5000余亩,带动贫困户2000余人脱贫致富,实现劳务收入近500万元,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2016年,我被大家推举成了市人大代表。”唐铭认为,这是群众对他这个“农民”的最大肯定和信任,同时他也肩负起了带动更多农民致富的责任,而这是他应该走的路,也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数据显示,仅2019年,唐铭的内江市东兴区茗芽种植专合社和他带动的所有农户实现了蔬菜销售产值5000余万元,他的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更成了当地发展的领头羊。

充实自身,让农业走得更远

“干农业,一点假都不能掺杂,除了要懂技术,更要热爱,缺少了哪一样都不可能坚持下去,更不要说干好。”这是唐铭的体会。

唐铭对农业的热爱体现在很多地方,他喜欢整天在菜地间无数次地穿梭,被大家戏称为“山大王”;千方百计种植蔬菜成功后,他从未想过在城里买房,他说:“我从没想过离开农村和农业。”就连父母和儿女,他也让他们住到乡下,特别是儿子长大后想到外面去找工作,他就千方百计做儿子工作,带着儿子一步步学习如何干农业,“现在我儿子已开始成为我的帮手了,也逐渐爱上了这份工作。”唐铭欣慰地说。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使自己变得强大,唐铭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业发展理念。2017年,忙碌的唐铭参加了成都广播电视大学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习,于2019年拿到了大专毕业证书。他还总结出了自己在蔬菜生产上成功的秘决,在种植结构上,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于不同土壤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在植保环节,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无公害的农药,保证蔬菜基地出产的新鲜蔬菜都是无公害的。

种植蔬菜这条路,唐铭的打算是利用多年打下的基础,继续做大做强:采取“五统一分”的订单模式,合作社投入种植需要的农资物品,进行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农户分户管理,吸收更多的农户进行订单种植。

唐铭告诉记者,今年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前来慰问、帮助,特别是农业银行主动与他对接,帮助他解决资金难题。他认为,现在正是发展农业的黄金时期,他自己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通过艰苦创业,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希望更多的农民在他身上看到前景,加入到农业发展中来,让农村这片热土变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新闻推荐

船城战“疫”记 资中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

值守卡点为川渝抗疫一线人员送去资中血橙欢迎援助湖北医务人员回资中◇本报记者周瑶慧文/图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白衣...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