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龙山摩崖造像 游走在天庭和地狱之间

成都日报 2019-12-02 00:58 大字

重龙山毗沙门天王龛数量众多,许多龛窟比冯元庆的49龛更为恢宏

观无量寿经变“十六观”

罗汉洞中的观音菩萨,福寿螺爬进龛窟,青草从龛里长出,它的影子倒映在浑浊的池塘中

夹在唐代佛龛中的道教太上老君龛

御河沟龛窟旁的供养人像

史逸松/文刘莉/图

唐咸通年间,都虞候冯元庆捐资在重龙山开凿了一龛毗沙门天王,希望威武的天王能保佑军队战无不胜。与冯元庆一样,资州许多将领都在重龙山捐资开凿天王像。御河沟石窟,成为他们脆弱心灵的见证,无论是恐怖的地狱十王,抑或是玄妙的不空羂索观音,无不飘荡着唐人的哀伤。

栈道旁的佛龛

晚唐五代的重龙山,开龛造像风气颇为流行。大中十二年闰二月(858年),州人罗元靖身染恶疾,遂发愿造药师琉璃光佛一龛;咸通五年七月(864年),阆州司仓参军萧元敬、行资州录事参军李开,联合捐资开凿地藏菩萨;大顺二年四月(891年),张景嶙开凿了一龛释迦牟尼佛……唐人的心愿,化成一龛龛石窟,至宋代,重龙山的崖壁已是密如蜂巢了,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北岩,去郡城半里等慈寺之东,横崖侧覆,不可游息其巅,古像半湮苔藓,乳泉滴沥,四时不绝。”

重龙山距离资中县城只有半公里,山势盘曲宛若巨龙,现存石窟160余龛,其中120龛分布在山脚。千年的侵蚀使得岩层变软、变脆,观音的身躯、天王的战靴、佛祖的须弥座荡然无存,有的龛窟下半部齐刷刷断裂。雨水渗透进岩层,又滴入下方水潭,水边的几龛造像风化斑驳,被青苔染成了绿色。其余40余龛在后山岩壁,文物部门曾架设一条栈道供游人参观。黄昏,阳光透过重重叠叠的树叶,在佛龛里投下碎碎的影子,肃穆的佛祖、慈祥的菩萨、狰狞的药叉大将以及虔诚的供养人,一幅晚唐画卷在岩壁上徐徐展开。

华严三圣龛,正中为结跏趺坐的毗卢遮那佛,两侧为骑象的普贤与骑狮的文殊菩萨。维摩问疾图,维摩是古印度居士,以善于辩论闻名,一日,他在家中称病,佛祖派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带领弟子前去探病,两位菩萨论说佛法,妙语连珠。石窟中,维摩头上扎着方巾,胡须飘拂,张口瞪目,身子略向前倾,似乎正在口若悬河地演讲,文殊菩萨用手比画着助威,奋起反诘。

许多龛窟两旁雕有骑狮的文殊菩萨与骑象的普贤菩萨,这样的组合,在其他石窟中倒颇为少见。资中地处的内江地区盛产甘蔗,蔗糖产量过去在全川名列前茅,人们相传文殊菩萨的狮子吃了甘蔗,排出的粪便就成了白糖,内江过去有个“文殊会”,主持文殊菩萨祭祀,糖业界也会从每万斤糖清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祭祀文殊的开支,称“文殊会费”。

《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学习熬糖法,此后印度制糖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西蜀大地。究竟是糖业之盛促发了文殊信仰,还是狂热的文殊信仰催生了这位以智慧著称的菩萨成为糖商与工匠们的庇护神,我们已无从考证。“三里一漏棚,五里一糖房”,沱江流域曾星罗棋布分布着数不胜数的糖房,那些古老的佛龛,也就成为沱江流域糖业的古老见证。

北方天王背后的剑拔弩张

大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年)的一天,资州(治今资中县)都虞候冯元庆策马来到重龙山北岩院,找来方丈,施了些碎银,请工匠镌刻一龛北方天王(也称毗沙门天王)。都虞候是古时武官,在军中负责执法。

冯元庆生活的时代,西蜀大地颇不安宁,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南诏军队入侵西川,攻入成都外城,掳掠数万百姓、工匠以及大量珍宝而返;咸通二年、四年、五年,南诏军队又三次进军嶲州(治今西昌),一直打到邛崃关附近,这让在军中任职的冯元庆忧心忡忡。石窟完工那天,冯元庆让工匠刻上了这则题记:“敬造北方天王一躯弟子当州都虞候冯元庆愿合家大小平安咸通六年四月十八日□毕。”

冯元庆的这龛造像高不足1米,天王上身披挂环形甲,下身着长条形锁子甲,坐在小鬼身上,身后有牛角形背光,头部虽已残损,却仍透露着一股英武之气。左边侍立持杖武士,右侧站立捧钵女子,根据佛经记载,他们是天王的眷属——独健与吉祥天女,《封神演义》中的哪吒,也是天王之子。

冯元庆龛与邻近的48、50龛均为天王龛,大小相差无几,应该开凿于同一时期。此外,第21、27、56、58、64、79、88、106龛主尊也是天王。88窟高约3米,是现存最大一龛,天王身披两当甲,飘带飞舞,靴子底下两个夜叉做奋力抬举状;79窟天王头戴三面宝冠、身披明光甲,表甲、肩甲、腰甲、胫甲尚保存完整,连护镜上的漩涡纹也清晰可见,腹部悬挂着小刀,宛如全副武装的唐朝军官。《唐六典》记载唐朝有明光铠、光要铠、细鳞铠、山文铠、白布甲、步兵甲等十三种铠甲,以明光甲最为流行,此甲胸、背各有左右两片椭圆形的护镜,太阳照耀下发出闪烁的“明光”,因而得名。

北方天王的流行,与中晚唐频繁的战争不无关联,《毗沙门仪轨》生动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天宝元年(742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战报送到朝廷,唐玄宗不想着派兵解围,却向不空和尚求助,不空建议请毗沙门天王领神兵相助,并与玄宗入道场祈请,念《仁王密语》十四遍。两个月后,安西遣使来报,城东北三十里忽地腾起烟雾,一支穿着金甲的部队从天而降,擂鼓震天,地动山摇。五国军队惊慌失措,竞相退兵,军营中又涌出诸多金鼠,咬坏敌军弓箭器械,唐朝军队看到毗沙门天王在城楼现身。

唐朝末年战火纷飞,助阵杀敌的毗沙门天王也就成了军队的护身符,唐玄宗“诏天下军垒皆立毗沙门天王祠”,连军旗上都飘扬着他威武的形象,唐朝军队出征,亦要祭拜天王,诵《祭毗沙门天王文》。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军士背上刺有天王刺青,自言如此可得神助,勇力倍增,每月初一、十五,士兵焚香袒坐,裸露背部供妻儿参拜。

资中城西御河沟也有龛天王,这是时任“忠勇拱卫功臣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使持节资州诸军事守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元弘习”与“镇国军使节押衙左衙第二都头充资州衙队苏罕宾”于天成四年(929年)捐资的,碑文虽已斑驳,两位将领开龛的良苦用心似历历在目:天宝初,……犬羊之众,万队财狼之暴。……咸通中,南蛮救乱,围逼成都。聚十万众……会府之城池将陷此际,天王茂昭圣力处,显神威楼上□。

在天宝、咸通两次战争中,毗沙门天王再次现身城楼之上,震慑了南诏军队。资中有题记的天王龛,捐资的多是在军中任职的将领,他们无力率领军队在战场上杀敌,反而祈求天王带来虚幻的和平,威武的天王恰恰是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标志。

来自敦煌莫高窟的信仰

资中四面群山环绕,石窟就分布在县城周边岩壁上,分别得名东岩、北岩、西岩,西岩又名御河沟,在县城以西3公里,现存97龛、1011尊,镌刻在东西岩壁及罗汉洞中。这里不乏晚唐五代的剑拔弩张,更多的却是黑暗与悲伤。

晚唐五代的某个日子,资州人黄祖要来到御河沟,为岳母何氏开凿了一龛地藏引路王菩萨,并在龛壁留下题记:长子黄祖要奉为岳母何氏收娘镌造阿弥陀佛观音地藏引路菩萨七佛一龛用佰资□□识早生……地藏引路王菩萨一般为亡者开凿,接引亡者走过黑暗的世界,免受地狱之苦。

佛教传入前,中国人的死亡与地下世界有关。《楚辞》中,阴森的幽都由土伯掌管,两汉年间,主藏君、主藏郎中、地下二千石、蒿里君又构成了幽冥世界的官僚体系。佛教传入中国后,地狱观念随之进入,地藏菩萨取代中国神灵,成为幽冥世界的主宰。

晚唐年间,成都大慈寺僧人藏川写下《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与《佛说预修十王生七经》,将印度地狱观念与中国民间信仰杂糅起来,创立十王信仰,佛经中的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平等王、都市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五道轮回王、五官王成为唐人崇信的神灵,晚唐五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对死亡的恐惧充斥着国人内心,人们期盼超度亡灵的地藏菩萨给自己来世的解脱,免受地狱种种酷刑,“地狱十王”成为蜀地造像的新风尚。

罗汉洞的地狱十王龛,或许就是这种风气的体现。罗汉洞是个天然山洞,洞中开凿大小造像40余龛,日复一日的水土流失,洞里积土越来越高,疯长的杂草遮蔽了洞口,不知道多少佛龛就这样湮没在荒草与泥土中。83号龛“地狱十王”,地藏菩萨居中,十位掌管幽冥世界的王者与随从一起,每人住个单间,十王的身体被青苔包裹得严严实实。

83号龛题记犹存,“右弟子敬□为妻黎氏一门眷属……地藏菩萨并十王变一龛,佛□身安□眷属……时在光化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光化二年为899年,黎氏的夫君为她开凿了这龛造像,邻近的85号龛同样开凿于光化年间(898年—901年),题记显示,一位刘姓弟子出资镌像,并举行了盛大的报恩斋,忠胜乡的三十余位信徒一同参加了斋会。

由于出现年代略晚,“地狱十王”流行范围并不甚广,金牛道、米仓道少有开凿,却在成都通往重庆的古道沿途时有发现,诸如资中御河沟,内江翔龙山、圣水寺,安岳圆觉洞都有分布,它们的来源,无疑是成都大慈寺。宋人李之纯在《大圣慈寺画记》一文中说:“举天下之言唐画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较之,莫如大圣慈寺之盛……”晚唐年间的大慈寺是西蜀最具规模的寺院,诸如张南本、左全、赵公祐、赵温齐、辛澄、孙遇等画家,在寺中绘下壁画万堵,无数粉本从这里走出去,由僧侣带到蜀中大地,再经由工匠的铁凿、铁锤,幻化成一龛龛石窟,一尊尊造像。

荒野田畴的御河沟,却又与遥远的敦煌有着诸多联系。莫高窟第384窟开凿于盛唐,中唐续修,南北两壁分别绘有不空羂索观音与如意轮观音。不空羂索观音结跏趺坐在莲台上,身着鹿皮裙衣,全身披挂璎珞,手持羂索、宝瓶、三叉戟、杨柳枝等法器。“羂索”是捕捉鸟兽的器具,“不空”意为羂索捕获从不落空,暗喻菩萨度脱众生。

对于国人而言,这是一尊神秘的观音,佛经中的不空羂索观音变幻莫测,或一面一目,或一面二目,或三面六目,或四面十二目,或十一面二十三目;或四臂,或六臂,或十臂,或十八臂……隋开皇七年(587年),中国最早的《不空羂索经》就已译出,而直到唐大历十一年(776年),这位菩萨的壁画才在莫高窟出现。敦煌现存不空羂索观音80幅,其中壁画75幅,藏经洞藏绢画5幅,大部分为晚唐五代作品,少量绘于宋代。

不空羂索观音此前仅在大足北山有过发现,西蜀大地上究竟有没有这种观音,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没想到,眼前的罗汉洞有4龛,不空羂索观音均为一面二目六臂,上两手托日月,中两手持羂索与弓箭,下两手于胸前施印。4龛不空羂索观音保存状况并不是太好,有的身体似乎被整体凿走,只在岩壁上留下刺目的印痕;有的龛窟下半部垮塌严重,观音身体荡然无存。

《不空羂索经》记载,信仰观音的二十种好处,大多与摆脱死亡有关。如果说地狱十王是对死亡的恐惧,不空羂索观音更寄托了蜀人摆脱死亡的希冀,它们的背后,是晚唐五代的连连征伐、金戈铁马。

新闻推荐

资中县陈家镇:“三举措”打造美丽乡村

(陈麒似)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整洁、优美、适宜的人居环境。今年以来,资中县陈家镇广泛宣传,突出重点,狠抓环境卫...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