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政协委员,我自豪

内江日报 2019-10-05 00:33 大字

▲ 政协委员在高寺塔考察(资料图)

讲述人:唐建

唐建,1967年出生,现为内江市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他是内江市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提出提案十多个,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奖2次。他以市政协委员的身份,见证了内江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背景:

近年来,全市政协组织始终旗帜鲜明讲政治,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参加市政协组织的各种学习和会议活动,关注市情、表达民意,为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 段春秀 整理

从民革党员到政协委员

2003年,36岁的我是市农业科学院旱作中心副主任。我的工作就是研究小麦育种,整日穿梭在麦田里,汗水湿透衣裤,皮肤晒得黝黑。最大的收获和成就是,内江小麦育种工作逐年向好,还摘得了省部级多个科技奖项。

这一年,我迎来了人生中一件大事:我成为一名民革党员,开始参加民革支部的组织生活。我不断学习充电,开阔自己的眼界,以民革党员身份,和大家通过参政议政为内江经济社会发展奔走呼吁、建言献策。

2005年,经民革市委推荐,我成为一名市政协委员。多了“政协委员”这个身份,我感到光荣,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在政协这个大家庭,既有连任的老委员,也有年轻的新委员。我向其他政协委员学习请教,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

这,让我更加深刻认识到人民政协存在的历史意义,以及人民政协现阶段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坚定了当好政协委员,促进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从第一份提案到优秀提案

当政协委员以来,通过履职,我明显感受到,反映社情民意,人民政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政协工作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一致的。

我亲眼看到,政协委员们深入基层调研,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倾听老百姓的呼声,把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带到“两会”上,把老百姓的声音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党和政府,促进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005年12月23日,内江城区第三座跨江大桥——桐梓坝大桥建成通车,带动了东桐路沿线的发展。

我在调研中发现,东兴区东桐路沿线近三公里范围人流量大、车流量大,摆摊设点也多,但却没有一处垃圾桶,很多人乱扔垃圾,既给母亲河沱江造成污染,又给沿线清洁工造成一定的负担。于是,我便写了当政协委员以来的第一份提案,建议相关部门在东桐路完善环卫设施,增设垃圾桶。

很快,城管部门回复了我,并很快加强了东桐路沿线环境卫生治理,增设了垃圾桶,环境卫生得到了大幅改善,周边的市民拍手称好。

每次走到东桐路,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我曾为这条路环境的改善奔走呼吁,做了一名政协委员该做的事。

10多年来,我一共提出提案十几个,有关于园区发展的,有关于城市建设的,也有关于民生改善的。很多建议还得到了党委、政府采纳,其中,《关于内江市建立蔬菜育苗中心的建议》《关于东桐路投放垃圾桶的建议》两件提案被评为市政协优秀提案。

从科研战线到扶贫一线

我是一名科研人员,也是一名政协委员。我应该利用好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带动他们致富增收。

2016年7月,我被市农业部门派往资中县明心寺镇吴家山村担任驻村农技员。我到村里宣讲扶贫政策,给村民开展技术培训,教村民科学种植蔬菜,帮助村里发展特色产业,村民致富增收有了保障,大家脱贫信心十足。

每次看到贫困群众算收入账,听到他们说“脱贫没问题”,我就十分欣慰。

我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作为界别带头人,我还以身作则,示范带动更多政协委员,参与政协组织的各类帮扶活动,助推内江民生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几年,我走遍了内江的近50个贫困村,我为隆昌市山川镇光华村、资中县板栗垭镇干坡村等10余个贫困村,送去价值近3万元的果蔬种苗,手把手教贫困户栽插,希望能为内江脱贫攻坚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对我来说,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工作动力。我为自己是一名政协委员感到骄傲和自豪。

新闻推荐

群众反映发进“当家人”群 “红袖标”护卫船城百姓安宁

拍照反馈路灯情况◇本报记者周瑶慧文/图前不久的一天晚上9点,资中县重龙镇“文庙社区第七网格当家人”微信群里,网格员陈德...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