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资中县龙江镇罗家村 贫困村的 资中县龙江镇罗家村

四川政协报 2017-09-26 11:48 大字

[摘要]资中县龙江镇罗家村

编者按

破茧成蝶,是为蜕变。脱贫致富奔小康,于贫困户而言,其过程无异于由茧到蝶的飞跃。

近年来,全省政协各级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全力投入到扶贫攻坚中。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花大力气下真功夫,既要有决心、信心、恒心,还要有思路、办法、行动。

可喜的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贫困村、贫困户,在当地政协的指导扶持下,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在政协委员的帮扶下,正经历着一场蜕变:他们种柠檬、种大蒜、养黑猪,变无奈、茫然为积极、勤快,挣到了票子,住进了新房子,开起了小轿车……

日子越过越红火

9月12日,内江市村东头,300多亩的青见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叶子下挂满果实,丰收在望。

罗家村是内江市政协主席戴震负责联系帮扶的省级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4户197人。2016年已脱贫57户181人,2017年因病因残新增贫困户3户,预计今年全部摘帽脱贫。

“一个农业村,没有资源也没有特色种植农业,脱贫路在何方?如何从根本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戴震时常思忖。多年帮贫扶困的工作经验,让他深刻体会到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重要性。

选准产业,罗家村的发展才有希望。市政协多次实地踏勘,结合现有种养殖业情况,决定先行发展生态养猪业。经过多方协调对比,村里引进了资中县春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期带领农户将养猪业发展壮大。在市政协的帮助下,罗家村成功申报到财政投资收益扶贫项目资金70万元,将全部用于养猪场建设。目前,罗家村用“一村一品”资金20万元购买了猪仔163头,合作社自行购买猪仔117头,均已入栏集中饲养,长势良好。驻村第一书记谢慧介绍,下一步合作社将与德康公司合作,打造百万内江黑猪产业发展项目,将猪场圈舍扩宽到2000平方米,预计每年出栏生猪1500头左右,养猪场6%的收益将用于贫困户的帮扶和村内公益事业发展。

光靠养猪场还不行,还需要多渠道增收,村民长效增收才有保障。市政协请来市农科院的专家把脉问诊,决定在罗家村因地制宜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仍然由资中县春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租赁150余亩农田,实行稻养结合,在种植优质水稻的同时饲养鲫鱼,预计“水稻+鲫鱼”每亩总产值为3900元,大大提高了传统农业附加值。

产业发展起来了,产品销售还是个大问题,只有确保销售才能确保增收。为解决销路,市政协正在为罗家村新建4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中心,该项目预计9月底完工。在市政协牵线搭桥下,该村已与弘麟电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以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开拓青见、高标准水稻等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新模式。

罗家村7组的陈云国是今年新增贫困户。去年6月发生的一场车祸,致使他高位截瘫。家中的顶梁柱倒了,原有的积蓄也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全部耗空,还负债累累。躺在病床上的陈云国万念俱灰。

戴震得知后,多次带着慰问金、慰问品去看望他,与他交心谈心,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带给他生活的信心。在市政协的协调下,村中草药基地划拨了一亩半夏给他家种植,联系成品公司回收,每年收入4000元左右。镇政府将陈云国的妻子安排到镇消防队做炊事员,还将他的儿子招进了消防队。如今,陈云国一家每年收入达3万元。在市政协和镇政府的倾情帮扶下,陈云国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现在,陈云国两只手奇迹般地慢慢恢复了知觉。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有政府和政协的帮助,再大的困难我都不怕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记者见到代锡宽时,他正和妻子坐在四面敞亮的大瓦房中吃午饭。代锡宽虽然心脏、肝、肺都有病症,但精神状态却非常好,乐呵呵地望着来客。一年前,他一家三口还住在一间摇摇欲坠、破败不堪的土房子里,2016年9月市政协为他争取了D级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帮他修建了50平方米的瓦房。为了增加收入,还帮他修建了一间8平方米的羊圈,送来3头山羊。如今他家一年的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刘辉 本报记者 张诗若

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

打“升级”牌走致富路

“去年我在政协帮扶下脱了贫,今年贷款建了猪圈,养猪的收入预计能达到1.5万元。”9月22日,安岳县岳源乡宝林村村民刘汉富一起床就在自家新修的猪圈里巡视了一圈,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和刘汉富一样,该村村民袁华军靠养殖青蛙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今年他花5万余元购买了一辆小轿车,“滴滴”的喇叭声引来村民羡慕的眼光。

发展柠檬种植、黑猪养殖和青蛙养殖,引进电商销售村里的农产品,水泥路修到了院坝,电网改造升级完成,村级阵地焕然一新……两年多来,宝林村不仅成功脱贫,村民收入大幅度提升,公共设施的完善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面对如此变化,资阳市政协机关干部、宝林村第一书记李伟却还“不满意”,甚至有些忧虑。“宝林村的传统产业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如何让村里的发展有质的飞跃,光靠‘吃老本\’是不行的。”李伟的想法是,要找到一条独特的、能传承下去的“致富路子”。

传统产业要升级,这是李伟的第一个思路。生态黑猪养殖和柠檬种植是宝林村的两大支柱产业。今年,宝林村新的生态黑猪养殖厂房已经竣工投用,产房、保育室一应俱全,厂房里还装上了空调。“黑猪养殖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用手机APP就能够实现抽水、喷淋降温等操作。”李伟介绍。

“发展柠檬产业虽然能挣钱,但是只有做深加工才能保证不受行情影响,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李伟算了一笔账,“柠檬卖果子是一斤4元钱左右,如果提取柠檬酵素,收益会达到100倍以上。”据他介绍,来自上海的一家科技企业即将在当地投产,收购宝林村及周边的柠檬来生产柠檬酵素。

宝林村还大力推广种植养殖结合的循环发展方式,采用不施化肥、用猪粪浇灌的生态种植方式,循环利用资源,既保证土壤恢复期间的产出,又为下一步生态种植打下基础。

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宝林村致富奔康的又一思路。成安渝高速公路横贯宝林村,从高速出口到村里只需5分钟。此外,村里还有个350亩的啄木沟水库,自然风光优美。如何借助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家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李伟带领村干部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和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向外推介宝林村。

今年6月,宝林村与来自四川、香港的两家公司签订了投资合作意向协议,预计将投资3亿元把宝林村打造为集生态循环农业、生态旅游、乡村养生养老、农村电商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在湖上泛舟、住农家民宿、品生态水果,宝林村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让城市来的客人愿意来、住得下、带得走。”李伟告诉记者,

宝林村的游客中心今年即将投入建设。“产业有了,房子新了,交通便利了,游客来了,我们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甜!”村民罗泽宣对未来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 阳亚舟

岳池县北城乡千佛寺村

基础设施大变样

9月21日上午7点,天空飘着细雨,岳池县北城乡千佛寺村第一书记王志豪起了个大早,挨家挨户通知村里的贫困户集中开会。

“今天上午,我们村要召开每个月的扶贫攻坚情况通报会,主要是向大家通报上个月扶贫进展情况,顺便宣讲一下新的扶贫政策。”王志豪告诉记者,去年岳池县政协派他到千佛村任第一书记,他就和村里商量,要建立扶贫通报机制,将每个月的扶贫进展情况向全村的贫困户进行通报。

千佛寺村位于岳池县北城乡,由于全村山地多、耕地少,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较大。2015年以来,岳池县政协积极响应省政协“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号召,由县政协机关定点联系帮扶千佛寺村。

“今年以来,我们会同县地税局等联系帮扶单位,分别深入千佛寺村开展调查研究15次,走访慰问120人次,全面掌握了该村的村情民意、致贫原因、产业现状等基本情况。”岳池县政协主席谢帮勇告诉记者。

“上周我又到乡上卖了几只土鸡和几十个鸡蛋,赚了300多元。”千佛寺村村民杨朝合乐呵呵地说,去年在县政协的帮助下,他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以前全家主要靠低保生活,现在通过养殖土鸡、土鸭,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了。在谢帮勇的协调帮助下,杨朝合住了几十年的旧房得到了重新改造和装修。

和杨朝合一样,今年54岁的村民张玉华家庭条件也十分困难,8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在家,两个儿子也在读书,家里全靠她一个人种地维持生计。今年,岳池县政协捐资1万元,解决了她两个孩子读书的问题,还帮她争取到了3万元无息贷款用于发展蔬菜种植。

“全村期盼已久的通村公路去年底终于修好了,现在下雨天出门,再也不会溅一身泥巴回家了!”千佛寺村村民李祖达感激地说,县政协为全村办了不少实事,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为村里解决了大问题。

新建水泥路5.7公里、入户便民路4.67公里,发展庭院经济32户,完成C、D级危房改造21户,实施“五改三建”71户,活动室改扩建120平方米,新建文体广场200平方米,完成电力扩容改造,维修和整治灌渠3千米……千佛寺村村支书舒乾军用一组数据,印证了县政协的帮扶成效。

自深入开展“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活动以来,岳池县政协会同相关单位(部门),帮扶58个贫困村4520户15511人,协调落实各类帮扶资金6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张聪

珙县珙泉镇中心村

石头缝里结出“致富果”

9月,柠檬熟了。在珙县珙泉镇中心村锦洪家庭农场柠檬种植基地里,一个个金黄色的柠檬挂满枝头,惹人注目。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片硕果累累的柠檬基地,4年前还是荒山一片。

位于珙泉镇西南方向的中心村,距县城18公里。当地喀斯特地貌明显,石山坡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村民们形象地称其为“山区一面坡”。这样的土地如何才能发挥出价值?当地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

转机现于2013年9月,珙县政协委员王革在参观了朋友的柠檬基地后,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中心村的荒山利用起来,在石头缝里栽种柠檬。随后,王革邀请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确认了当地的土壤、气候适合柠檬种植。她的这一想法也得到当地的大力支持,中心村几名村干部笑着说:“王委员要把我们的荒山用起来发展产业,带动百姓致富,我们当然欢迎。”

“如何才能让贫困户参与进来?”在中心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建设锦洪家庭农场柠檬基地后,王革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她决定,将村上有劳动力的贫困户聘请到基地务工,以此提高他们的收入。

8月上旬,记者走进王革的柠檬种植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柠檬树挂满了果。中心村几十名村民正在基地里给柠檬套袋,王革也在现场进行指导。柠檬基地管理员孙守琴停下手中的活儿,向记者谈起了自家的情况。一年前,她家是中心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两个儿子正在上高中,公公患有大脖子病,需要常年吃药。而之前家里的收入全靠种稻谷、玉米,一年就几千元。

“自从王委员到村上发展柠檬种植,我们家的土地、山地基本都流转了。没想到荒山地还有流转费!”孙守琴说,她和丈夫目前都在基地干活,一年收入有3万多元。

“你看,这一大片山坡都是石头。以前大家都不愿种,种了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多数就荒着。”站在一旁的贫困户周瑞珍手指向柠檬地,有些激动地说,“王委员把荒山用起来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喜滋滋地表示,以前,她从没想过自家的荒山还能挣钱,而自己还能到基地务工,年收入上万元。

今年,锦洪家庭农场柠檬基地中首批栽种的200亩柠檬已经开始产生收益,预计能收获20万斤柠檬。王革告诉记者,明年会有更多的柠檬树挂果,产量预计达到百万斤。而柠檬基地盈利后,每年还将拿出盈利的20%用于村民入股分红。

“除了柠檬种植外,我们村上还发展了500亩蚕桑、136亩樱红李、800亩油菜、1.5万余只林下鸡养殖……”谈起中心村的致富产业,驻村第一书记杨代琼如数家珍。

杨代琼曾经担任过乡党委书记,目前在县财政局工作,也是一名县政协资政员。自去年12月任中心村第一书记后,很多时间她都待在村里。对于全村的贫困状况,她十分清楚:2015年脱贫52户177人,2016年脱贫8户25人。目前村里还有贫困户7户23人,预计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走进中心村村委会,记者看到今年3月珙泉镇举办首届菜花节的照片,地点就在中心村。杨代琼说,通过菜花节的举办,既展现了珙泉镇、中心村的良好风貌,又能以此引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在村委会公示栏中,珙县政协珙泉镇联络委员会8名委员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等都张贴了出来。旁边结对帮扶栏中显示,每名委员都结对帮扶了1户贫困户和5户界别群众。珙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王雪艳告诉记者,8名委员结对帮扶的贫困户,目前大多数已经脱贫。

□李林静 本报记者 王天雨

黑水县双溜索乡俄瓜村

大蒜种出新希望

最近几天,家住黑水县双溜索乡俄瓜村的俄木学和妻子天天起早摸黑,忙着抢收地里的“宝贝”。尽管很辛苦,但夫妻俩十分开心。俄木学口中的“宝贝”,正是在黑水县政协联系指导下,他家今年栽种的2亩大蒜。按照目前每斤5~6元的市场价格,仅此一项就可为他家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俄瓜村地处平均海拔2500米的高半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较差,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即便在收成好的年份,除了生产成本,村民也赚不到几个钱。

联系指导俄瓜村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县政协多次组织政协委员、机关干部深入群众,认真查找俄瓜村的贫困根源。结合该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资源充沛、病虫害少、污染小等情况,县政协将种植生态大蒜确定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帮助该村建设生态大蒜种植基地100亩,覆盖全村所有贫困户。同时,还积极协调农业技术骨干,通过集中培训班、院坝交流会、现场示范、农民夜校、“一对一”指导等方式,对大蒜种植、田间管理、采摘、运输、销售等进行系统培训。

针对俄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撂荒土地多的实际情况,县政协引进彭州大蒜种植公司,帮助建立“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经营模式,引导农户标准化种植大蒜,由公司负责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并联系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参与,农户以土地入股,贫困户为公司提供劳务。通过有效整合全村撂荒土地资源,每户参与种植的农户每年可从中获益1万余元。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俄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县政协从满足发展和群众需求出发,协调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该村新建养殖业牧道、大蒜种植业生产便道,完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对贫困户帮扶力度也大,我们不能总想着向国家伸手,要自力更生。”据俄木学介绍,今年他家除了种植2亩大蒜和1.5亩大黄外,还有低保和公益性岗位收入,并养殖了200只凤尾鸡、2头藏香猪,一家三口人均年收入预计超过6000元。

像俄木学一样通过种大蒜脱贫的还有大龙波一家。大龙波一家6口人,因残致贫,住房是危房。为帮助他家脱贫,今年,县政协积极协调,将大龙波家纳入藏区新居工程进行维修改造,让他家如愿住上了安全的房屋。同时,帮扶他家标准化种植大蒜3亩、养殖藏香猪2头,预计收入2.5万元。

“如果不是县政协大力帮扶,像我们家这样的情况,要脱贫还真难呐!”今年脱贫在望的大龙波感慨万分。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相关公司的合作,指导俄瓜村村民明年种植大蒜300亩,并辐射带动双溜索乡的其他村连片种植‘黑水大蒜\’,打造‘黑水优质大蒜\’品牌,构建‘黑水大蒜种源基地\’,扎实有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联系指导双溜索乡脱贫攻坚工作的县政协主席王扎表示。

□袁宇锋 本报记者 周严国

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牌坊村

月月都有新变化

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牌坊村村委会旁,3间日间照料中心正在建设,过几天就能完工。隔壁是去年就已建好的多功能活动室,室内桌椅由市政协购买添置。市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牌坊村第一书记苏毅指着村委会这一片说,“以前都是些旧房子,现在要打造成文化活动中心。”

在遂宁市、船山区两级政协的共同帮扶下,牌坊村一天天焕发出新面貌。村支部书记唐光灿心上的石头也终于落地,“过去村里条件很差,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始终不见起色。政协帮扶才两年,村里就发生了这么大变化。”

村里的今昔对比也让参与帮扶的政协人感到欣慰:随着扶贫项目的推进,村里每个月都能看到新变化。第一次到牌坊村时,市政协机关党委书记高玲看到不少民房很破败,其他市政协机关干部也有同感,“要立即把危房改造提上日程”。

通过多方沟通协调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贫困户的新房一栋栋拔地而起,蓝瓦白墙的新房镶嵌在郁郁葱葱的绿色中,煞是好看。62岁的贫困户肖跃华体弱多病,妻子左眼几近失明。今年5月,他们搬进了新家。肖跃华望着两层楼的新房感叹:“终于有间像样的房子了。”

苏毅介绍,村民集中居住地都修了2.5米到3米宽的连院路,村道也从过去的3.5米拓宽到6米。在市政协主席刘德福的协调下,牌坊村对非贫困户房屋进行了风貌改造,不久前还被纳入全市土坯房改造试点。

联系帮扶牌坊村以来,着眼于如何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市区两级政协广泛动员政协委员,为牌坊村协调、筹集资金360余万元,除修建村道外,还重点整治水利设施,培育了一批产业项目。

由于地处丘陵地区,牌坊村一直都干旱缺水。过去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少有人来打理,大部分堰塘也就荒废了。如今,经过改造,村里的堰塘恢复了蓄水灌溉功能,400余亩的葡萄基地、田藕基地陆续建成,一批种植养殖大户涌现。

产业的兴起和壮大提升了牌坊村的“造血”功能,也为贫困户提供了现实样板。去年年底已脱贫的刘强就是村里目前的养殖大户之一。因患眼疾,刘强过去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政协的到来,点燃了他的致富梦想。根据他的意愿和技术特长,区政协协调筹集资金,帮助他建起养殖场,还购买了16头羊。经过1年多的发展,羊群已达到70多头,他家的人均纯收入也达到1.5万余元。

“虽然扶贫政策很好,但我不能光等着别人来帮,自己也要努力,要用勤劳的双手来改善生活,来感谢大家的帮助。”养了羊,刘强变得更忙了,脸上时常挂着满足的笑容。□本报记者 刘奕锋

新闻推荐

资中县统计局多举措开展扶贫捐资助学活动

(记者孙国丞)今年以来,资中县统计局多举措,开展扶贫捐资助学活动,为进一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惠民工程行动,培养更多人才贡献一份力量。加强宣传。通过学习文件、召开动员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