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学生成长路上一灯塔——记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教师曾久琴
有一些孤单寂寞,可能我们不曾体会,就像独自行走在山间的留守学生,路途遥遥,唯有书包相伴。除了远在他乡的父母外,学校的老师可能是他们最亲的人,那一声声回荡耳畔的激励,对他们来说是莫大的慰藉。
对于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不少留守学生来说,教师曾久琴不仅吹散了他们心灵的雾霾,更给了他们最温暖的陪伴,也让理想、自信与爱重回他们的内心!
◇本报记者徐静
真情关怀 开启“保姆教育”模式
球溪中学地处内江西北,是一所地处农村的省级示范高中。这所学校的不少学生家长都常年在外务工,孩子只能和家里的老人一起留守乡土。
方英(化名)是球溪中学高12届学生,性格有些沉默和孤僻。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放假,她都坐立不安,不希望放假,更害怕回家。
家,对于她来说有些冰冷,“不太温暖。”方英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道:“回到家,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父母。离开了班级的热闹,家里的冷清更显彻骨。”
方英也曾在多种场合抱怨:“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父母照顾,而我却没有?”
小小年纪,却承受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苦闷。渐渐地,方英变得多愁善感,情绪悲观失落,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翘课,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的忽略。
“我们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因为,与单纯的物质帮助相比,孩子们更需要心理疏导与情感慰藉!”得知方英的情况后,曾久琴主动走近方英,对她倍加呵护,时常与她谈心交流,疏解她心中的苦闷,探索了一套“保姆教育”模式。
在方英每一个不想回家的节假日,曾久琴都邀请她去自己家里过节,同吃同住,像亲人一样,默默地关心她的生活学习。渐渐地,师生俩加深了感情。之后,曾久琴再一步步地教育启发方英,点亮了她的心灵之灯!
方英的学习成绩开始稳步上升,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前程。
“消极情绪增加,是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除了安全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精神上的需求。”在与方英的接触和交流中,曾久琴也逐步摸索出“保姆教育”模式的经验,与“留守学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5年的元宵节,对曾久琴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温暖的回忆。回到校园、备战高考的他们,还沉浸在与父母家人团聚的喜悦里。
看到大家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样子,曾久琴知道那是学生们想家了,毕竟都是些十六七岁、心智未熟的孩子。
“今天晚上,我请全班同学一起吃饺子。”曾久琴话音未落,同学们便高声叫好,大家都热情高涨,立马打起精神上完了课。
当天晚上,当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学生寝室后,不少学生泪水涟涟。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闹着,一片雾气透着欢乐和美好。
食物暖在胃里,关爱暖进心间,这顿简单的饺子是不少学生记忆里最好吃、最难忘的一餐。
倾情关爱 挫折之中抚平“心伤”
曾久琴是学生们的“班妈妈”,更是学生心中的“琴姐姐”,是她的无私奉献,帮助学生们建立了一个更为强大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快乐成长。
对于家住资中县铁佛镇的高中学生张馨月来说,高二这年是很揪心的一年,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受伤,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她的母亲又被华西医院确诊为肺癌。家里为了给母亲治病,早已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一大笔外债,家庭生活举步维艰。
经历多重打击的张馨月整日闷闷不乐,常常在黑夜里偷偷抹眼泪,并向曾久琴提出自己和姐姐想退学,减轻家里负担的想法。
“孩子呀,面对困难,我们不能轻言放弃,父母的艰辛和付出,也正是需要你们姐妹俩多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对于经济上的困难,老师愿意和你一起分担。”曾久琴耐心地安慰、开导张馨月。
同时,她号召全寝室同学帮助张馨月,并主动提出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月拿出200元资助张馨月,以帮助她健康成长、顺利完成学业。
曾久琴说,尽管这一点钱不能帮助她家里解决困难,但看着孩子慢慢地重拾信心,自己也为她感到欣慰。
2011年的一个深冬,寒风凛冽、月色清冷。忙碌了一天的曾久琴刚回到家里,还来不及看看熟睡中的女儿,急促的手机铃声便响了起来。
“曾老师,你们班的学生翻围墙划伤了手,赶紧过来处理一下!”电话那头,传来学校保卫处老师着急的声音。
曾久琴来不及安抚被电话吵醒的女儿,匆匆裹上一件羽绒服便冲入了茫茫夜色之中。在凛冽的寒风中,她一路飞奔,额头上早已布满汗珠。
学校医务室里,学生张强(化名)握住不断流血的手腕虚弱地坐在椅子上,战战兢兢地说道:“对不起,曾老师,又给您添麻烦了”。
“别怕,老师来了,我看看伤得重不重。”她轻拍着受伤的同学安慰道。医务室的医生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告知曾久琴,张强的腕动脉割伤了,学校医务室条件简陋,只能先帮他止血,必须马上去大医院进行缝合,否则晚了会有生命危险。
曾久琴着急地掏出手机叫上丈夫,紧急将张强送往了资阳市人民医院。一直等到张强的家长赶到后,曾老师帮忙安排好一切才返回学校上课。
受伤的张强回学校读书了,曾老师没有一味说教和责备,而是换位思考,真心沟通和交流,让张强认识到错误。从那以后,张强也像换了个人似的,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抚平学生“心伤”,帮助孩子成长。曾久琴默默地用母亲般博大的胸怀,关爱着她的学生,以父亲般坚实的臂膀,撑起每一位学生的人生!
言传身教 激励学生昂扬奋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曾久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八字箴言。
从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曾久琴当了14年班主任,也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班级管理办法。在她看来,班集体是学校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健康,学校才能健康发展,才会良性循环。
新生报到的时候,曾久琴会把上一届的招生考试报综合本放在教室里,让同学们参阅,定出自己的理想大学、励志格言。这些格言将会被粘贴到教室的墙上,让学生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有一种精神在激励着他们。
高一高二的时候,曾久琴会带领学生进行每周一读,每周一歌。在励志朗读中储存前进的力量,在激昂奋进的歌声中释放压力。高三的时候,每天也会励志朗读,尽情歌唱,鼓励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高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所以学校教育不仅是文化教育,还应该是一种人格教育、情感教育。教师若对学生怀有积极的情感,将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教育作用。
作为班级这个“家庭”的“一家之长”,曾久琴积极与每个学生互动,爱护这一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关心他们。温暖的陪伴,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班级的温暖,从而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充满关爱、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
对学生的爱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上。刚进高中时,曾久琴班上的学生体质偏弱,所以上课时有一些学生会精神不佳,这让她很担心。
于是,她决定带领班上的学生在早自习前跑操锻炼。在这所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学校里,曾久琴带着学生,“闻鸡起舞”。在清晨的操场上,曾久琴永远是第一个到,永远像旗帜一样站在那里,等待着睡眼惺忪的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毕业了,曾久琴仍旧在红色跑道上,带着学生向更美好的未来奔跑。
今年7月,曾久琴的学生在网上纷纷晒出了他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有四川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空军工程大学…… 学生们表示,他们晒出的不仅是超越自我的成功,晒出的更是曾久琴等老师作为师者的担当。
曾久琴说,在学习生活中多关心帮助学生是自己作为老师应负的责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成长,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教育工作虽然平凡,但战斗在教育的一线自己从来都无怨无悔,只愿每一个学生通过高中三年都能完成自己的梦想,不负自己的青春!
新闻推荐
深学细做落实处 助力脱贫争上游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两学一做”工作纪实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两学一做”工作纪实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