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内江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

内江日报 2017-06-10 06:52 大字

瓢中糖稀,可以在吹糖人手中“变”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线牵木偶,可以灵活表演“变脸”“吐火”“书法”等绝技;悠悠夏布,被称作传统手工艺的“活化石”;土制陶器,制作技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在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亮相的内江市四大非遗项目,代表了内江市传统手工艺的特色。

然而,内江市颇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远不止这些。资料显示:内江市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1个、省级11个、市级40个、县级80个。尤其是2014年,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实现了内江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零”突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将加强非遗保护利用作为打造“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非遗保护的“五大体系”,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本报记者 包中强

频频“露脸”,内江非遗“走”出知名度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近年来,不少内江特色非遗项目频频被“搬”上电视荧屏。

2016年3月31日晚上,资中木偶在央视综艺频道《回声嘹亮》节目中播放;四川电视台节目《绝活状元》《生活大咖秀》先后播出了东兴泥塑等多个内江非遗项目;今年,《家园家乡》《板板桥的油炸粑》等3个非遗精品节目在央视十二套《风华国乐》栏目播出……

长期以来,内江非遗在坚持“走上去”的同时,也在坚持“走出去”。2015年10月21日至27日,资中木偶剧团受邀赴日本参加在东京日中友好会馆举行的第25届“中国文化日”杖头木偶戏公演,受到日本观众好评。2016年11月26日,市级非遗项目蜀八极拳传承人陈浩哲受邀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进行了为期40天的展演,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非遗是历史的沉淀,智慧的结晶,其来源于群众,更要回归群众。内江非遗坚持“走下去”,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2005年3月开始,资中木偶剧团一直坚持送文化下乡,特别是到偏远的山区演出,如今,他们仍坚持一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国内外演出。

近年来,坚持四处演出的不止是资中木偶,内江市还举行了省级非遗“资阳河”川剧专场、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免费为市民朋友演出。东兴区沱江船工号子、市中区黄氏吹糖人、威远石坪山歌等内江非遗在省、市各类展会、活动中亮相,有的非遗项目走进社区,走进学校演出,给基层群众带来了笑声与掌声,让他们领略了非遗的魅力。

除了流动性的非遗舞台表演,内江市还另辟蹊径,搭建了一些展示非遗文化的固定平台。比如在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就有着一家独特的文化陈列馆,这是内江市首个村级非遗展览馆。馆内展出了牛灯舞、石坪山歌、周萝卜酱菜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本地化、属地化宣传非遗,增强当地群众对非遗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怀关注,内江非遗“传”出新举措

内江是文化大市,非遗资源丰富。当一些非遗项目在民间大热的时候,却有一些非遗项目因为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冲击,面临严重危机,很多艺人已经改行,非遗技艺面临失传,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便消失了。

如何及时出手挽救濒危非遗,成为了摆在内江市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道难题。

从2017年3月29日开始,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新网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对资中县王氏竹琴、东兴区沱江船工号子等部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口述史拍摄,主要对高龄、濒危的非遗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分批次对内江市大部分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史的拍摄,拍摄后的视频还将陆续上传到“记忆四川”网站以及内江市非遗传承人口述资源库“内江记忆”非遗主题网站。

通过拍摄非遗传承人口述史,对面临灭绝和消亡的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在内江尚属首次,在全省也走在了前列。

与此同时,内江市还采取了另一些关怀非遗传承人、关注非遗传承的有力举措,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传承人、支持传承人、服务传承人的良好社会氛围: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走访非遗传承人”活动,了解传承现状和困难;为40个市级非遗项目及40名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牌匾和荣誉证书;组织全市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开展了首批“内江市技能大师工作室”申报工作,胡海木偶制作工艺技能室成功入选首批建设项目。

文学介入,内江非遗“活”出新元素

2016年,内江市首部描写内江省级非遗峨眉盘破门武术的武侠小说《盘破门》正式出版。这是由资中籍青年作家黄勇在收集整理该武术相关资料后,利用一年时间创作而成的。小说用受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将盘破门武术的魅力带给广大读者。

2016年10月26日,由香港导演李建兴执导的电影《三天三夜》在内江市开机。内江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受邀在开机仪式上表演并参加了首场拍摄,而内江市另外的市级非遗项目“黄老五花生酥”及“一品德酱豆腐”通过演员台词或拍摄背景的形式,在电影剧情中出现。这是内江市非遗项目首次参拍电影。

与此同时,中国作协会员、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曹永胜不断挖掘内江非遗蕴藏的文学创作素材,以石坪山歌、罗泉豆腐、资中木偶、内江蜜饯等内江非遗项目为题材创作了12首诗歌发表;同时,他结合传承人口述史拍摄,创作了故事性、思想性、知识性皆具的报告文学和散文在《光明日报》微信平台“阅读公社”和《四川日报》、《读者报》等报刊发表,用文学创作介入的方式,新颖、诗意的解读,充分展示内江非遗的独特魅力。

内江市还出版了市级非遗项目“资中抬工号子”民间歌谣集。全书共有10个部分,收录了包括情歌、婚嫁歌、丧葬歌、匠人歌等在内的近400首“资中抬工号子”民间歌谣,对保护传承、研究利用“资中抬工号子”这项濒危“非遗”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诗歌、电影、小说、民谣……近年来,内江市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最终以文学创作介入的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讲“活”非遗故事,为人们了解非遗、热爱非遗打开了一扇窗。

各方参与,内江非遗“迈”出新脚步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各级相关部门、单位积极参与,形成合力,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非遗保护工作中,2014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5月,内江市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次年,又以市政府办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这是内江市第一个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市非遗专家组先后对资中县、隆昌县进行非遗保护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非遗概念、非遗立法、非遗作品创作、非遗挖掘、非遗普查、非遗宣传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基层从业人员水平。

为进一步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内江市调整成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由市内46名专家组成,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10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

2016年,内江市出台了《内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未来五年内江非遗保护工作做了规划。

2016年9月27日,由内江职院牵头成立了夏布文化产业职业教育联盟,不仅通过了《夏布文化产业职业教育联盟联席会议章程》,40余家“政行企校”成员签订了联盟协议书。通过职教联盟,形成了“政府、行业、企业、学校”良性互动体制,提高夏布产业转型升级,共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为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内江市还计划成立内江市非遗保护协会,充分吸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力量,发挥各方智慧和优势,共同做好非遗保护工作。

加强非遗保护,留住历史记忆,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这项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唯有不忘初心,携手前行,才能书写内江市非遗保护崭新篇章,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闻推荐

完善创业激励机制 搭建创业就业平台资中县大力发展雁归经济助推返乡创业

(全媒体记者程家毅)近年来,资中县不断健全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创业激励机制,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培育创业主体,全力激活“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再掀热潮。...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