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糖业新兴衰记
◇ 向思宇
“土糖王”被困故里
离开广西,祝君没有忘记用一辆载重20吨的大货车拉了十多个广西甘蔗品种,运回四川资中县龙山乡。
回到资中,祝君便在老家龙山乡租了十几亩地,将广西带回的蔗种种进地里。几个月后,甘蔗收割了,产量、糖分却比广西那边低了很多,他困惑不解:一样的种子,一样的种植,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我是你,我只在小车的后备厢装几个品种,一百多斤,租一二分地试种,如果品种好,第二年再续种。”全国知名甘蔗专家、市农科所甘蔗研究中心主任张成贵,对找上门来诉说在内江种植广西甘蔗失败的祝君如是说。末了,跟他讲起屈原的《橘颂》来:“‘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说的是在楚国生长的橘子,你把它强行迁徙到别的地方,它可就长不好了。当然,我这只是打个比方,与广西相比,四川虽算不得是典型的南方,但也不比广西的温差差多远。你在下种之前,应该好好将那边的蔗种与内江的蔗种进行一下比较,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种植,种植多少。”专家就是不一样,张成贵一番话,让祝君茅塞顿开。
张成贵当即带着祝君看了农科所种植的试验甘蔗,祝君感觉有了底。但张成贵却说,别急,光看农科所的种蔗还不行,还得去地头看看农民的种植蔗,农民种植的甘蔗更接近真实。在张成贵的建议下,祝君跟着张成贵去了明心寺的牌合村、莲池铺村,在那里,他看到了农民种植的甜城15号、甜城17号和甜城18号。让祝君没有想到的是,部分农民的种植蔗竟然比农科所的种蔗长势还要好,尤其是作为果蔗的甜城18号,一根竟有三四米长,重的有十多斤!以此类推,一亩甜城18号的产量足以抵得上两亩(老品种)甘蔗的产量。张成贵笑笑,说:“甜城18号虽然长势喜人,逗人爱,可含糖量却不及甜城15号,懂我的意思了吗?”
精明的祝君当然懂得个中道理,何况他还有南下广西办糖厂的丰富经验哩。接下来,他对面前的甘蔗专家和盘托出了要在内江办糖厂的打算,请对方给论证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张成贵一听,当然高兴了,伸手拉了他,转身招呼一旁的甘蔗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建,“杨建过来!我们仔细帮祝老板论证一下。”
有了两位专家的论证,祝君心头踏实多了,很快,他找到了搞房地产积累了资本的邱明学合伙,两人弄起了红糖厂。与此同时,祝君掏出1500元钱去农科所购回800公斤甜城18号蔗种,送给当地农民种植。他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我送你们果蔗种子,以后你们去市场上就只卖果蔗,而把其他品种的甘蔗(榨蔗)卖给我们厂。
糖厂的架子倒是搭起来了,土地和厂房不用花钱,将就邱明学的砖瓦厂,但在给厂子取名时却遇到了麻烦。说起办糖厂,各部门也说支持,但没有一个领导敢给你“画个猫猫”(即给一个明确的批文)。单从厂子的名字,就可以品出个中滋味,厂名叫“内江盛源农业开发研究有限公司”。为什么不叫“内江糖厂”、“沱江糖厂”、“资中糖厂”什么的,偏偏取了一个看上去与糖厂不沾边的“开发研究公司”?打的擦边球呢!相关部门的理由都是一个:国家发改委红头文件明确规定,糖厂日榨1500吨以下不能立项。
好在办厂的土地不用租用,厂房也现成——老板之一的邱明学将先前的砖厂腾出来,作了厂房。挂羊头卖狗肉的“内江盛源农业开发研究公司”就这样开业了。
磕磕碰碰地干了近两年。
2007年榨季期间,资中龙山乡和邻近一个镇,榨季尾期剩下1000多吨甘蔗,拉甘蔗的三轮车到不了几户住家偏僻的蔗农家,蔗农只好用鸡公车推着甘蔗送到厂里。由于道路凹凸不平,加之久雨不晴,泥泞路滑,两三里地竟走了一个多小时!
走在这样的道路上,太平镇双龙村农户罗征权感慨不已!与新中国一同诞生的罗征权,上个世纪70年代初担任生产队长,那个时候,农业作物主要种植甘蔗,全队一百七八十号人,植蔗100亩左右。为了方便运送甘蔗,队上自筹资金修建公路。那个年代的人呀,可是干劲十足,全队上下总动员,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十五六岁,每天出工人数四五十人。早上6点多,大家就挨家挨户地喊“上工了!”7点不到,几十个人就齐扑扑地到了工地。中午各自回家吃饭,下午两点又上了工地,一直干到天黑(冬天6点多,夏天8点过)才收工。整整三年呐,大家伙不拿一分钱补助,四五十个人硬是靠着这种精神,修通了一条2.5公里长的路。工程竣工后,资中交通局、资中蔗糖经理部两家验收后,拨给8000元,扣除当初购买片石及装运费用4000多元,节余3000多元,队上就用这笔钱给大家发工资,每天2元钱,还差一点,把队上的几百元国库券(资中五里店水电站开给的借据)也算上了。
路修好的那一年榨季,双龙村8队送去资中太平糖厂的甘蔗达上千吨。
比起当年往糖厂运送甘蔗,眼下根本不叫运送,简直就跟蜗牛驮着沉重的壳爬行差不多!
“怪不得蔗农怨声载道,人家骂得有理哩。”祝君说。蔗农砍下甘蔗,还要在地头守几天,这误工费谁给他们出?还说这道路要是再不修好,明年他们就不种甘蔗了。当地一户农民,种植的甘蔗乡里乡外有名,亩产量高达10吨以上,由于道路不畅通,砍下甘蔗,在地头守了好几天,一气之下,把甘蔗蔗种全给挖了——斩草除根再不种甘蔗了。这样的情况多有几户,岂不塌了天了?农民都不种甘蔗了,我们的糖厂还办得起来吗?!
“20世纪50年代末吧,资中就出过一位‘甘蔗王\’,他种植的甘蔗一株茎重达12斤。”
“是有这么回事。”祝君说。
“除了甘蔗王,内江地区还出过‘水稻王\’、‘小麦王\’、‘红苕王\’、‘包谷王\’ ‘棉花王\’、‘花生王\’和‘油菜王\’。”我又说。
“可惜这些‘王\’现在都没有了。”祝君看我一眼,“剩下我这个‘土糖王\’,也走得很艰难。”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李鸰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是“资中血橙”的主产区,年产“资中血橙”350万公斤。2015年,柏龙村通过淘宝、微信等平台销售的“塔罗科血橙”达50万公斤,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3000元。目前,柏龙村已经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