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小人书——走近连环画收藏者周盛伟、兰文生
在娱乐生活比较单一的年代,连环画曾成为不少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重要读物,连环画浓缩了一代人的童年时光和青春印记。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多样化,传统连环画淡出历史舞台,但那些连续的图画和文字叙述,那些英雄、神话、传奇故事,深深地留在一代人的脑海中。
在内江市,有一群连环画痴迷者,他们购买、收藏连环画,珍藏一个时代的记忆。近日,记者走近其中的两位连环画爱好者,倾听他们和连环画之间的故事。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玲玉文/图
出场人物:周盛伟
收藏规模:4万多册
收藏特点:数量多、品种多;能收藏,能修补。
收藏4万多册连环画
资中县城里有个连环画“痴狂者”,“圈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他叫周盛伟,一个宁肯不吃饭也要买连环画的人。今年60岁的周盛伟神采奕奕,他坦言,自己一辈子都“栽”进了“小人书”堆里。
9月4日下午,记者在周盛伟的带领下,穿街过巷,一探他的连环画收藏室。周盛伟推开木门,只见一简易楼梯通往楼上。“这楼梯有7梯,是上世纪70年代修的。”
从楼下往上看,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上面藏着什么秘密。周盛伟介绍说,这是他专门为藏连环画修建的,记者来访之前,任何人都没有上去过,除了他自己。他在楼下将电线插座带上楼(害怕引发火灾,他没有在楼上设置电路),“点上”电灯,楼上才有了光明。
这楼上,堆满大大小小的木箱、纸盒,还有一摞摞整齐堆放的连环画,神话故事、英雄人物、童话故事、历史战争等连环画按题材分门别类捆在一起。这个“小二层”被连环画堆得严严实实,只留下了两处小空地,可以稍微挪步。
“这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有4万多册,那些木箱子里堆着的也是连环画。”周盛伟说,摆在外面的连环画是刚从箱子里翻出来的,因为担心长期捂着受潮。
周盛伟收藏的4万多册连环画,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这些连环画都是他从小收集积累的。
一代人的“教科书”
周盛伟小时候住在资中县城卫东大院里,大院有30户人家,他是院子里的“娃娃头”。“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帮别人做针线活赚点小钱,我如果能得到1角的零花钱,就高兴得不得了,首先谋划的就是买连环画。”周盛伟说,那时做院子里的“娃娃头”,有很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优先借其他孩子的连环画看,那时,大家有连环画,都是相互交换看。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生动地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成为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周盛伟他们那一代人的童年、少年、青年,都有连环画的陪伴,他们见证了连环画发展由盛到衰的过程。
周盛伟介绍说,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几册连环画,三国、水浒、杨家将、神话、古典文学、英雄人物等故事,都通过连环画娓娓道来。身边,几乎每个小孩都能背出邱少云、黄继光、刘胡兰的故事。
看着院子里其他小朋友将看完的连环画撕下来折纸盒、“打飞镖”,周盛伟就心疼得不得了,他上前和小朋友商讨一番后,便把他们不要的连环画拿回家放着。
周盛伟介绍,那时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连环画是最“奢侈”的精神生活。为了向母亲要一角钱,他学着做针线活,帮母亲“锁扣眼儿”,赚到的零花钱很快就变成了连环画。
1978年,周盛伟参加工作,成为资中广播器材厂的一名油漆工人。平时上班的工资用于家庭开支,加班费便用来购买连环画。“每次去新华书店,看着连环画总是爱不释手,钱不够时还赊过账。”周盛伟回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面上的连环画都是补充印刷的装订本,只有旧书市场才能买到以前的连环画了,他便经常往旧书市场跑。
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段旧时光
对周盛伟来说,一本连环画,就是一段旧时光。这些连环画都是他几十年省吃俭用收藏的宝贝。哪怕为了节约1元钱,他也宁愿走路而不坐公交车,将节约的钱全部用来买连环画。
为了这楼上的几万册连环画,周盛伟没少挨骂。“一直以来,家里人都反对得不得了,都说这些连环画又不能生钱,堆在那里就是废物。”周盛伟笑言,为了多买一本连环画,他时常“偷偷”行动,生怕被家人看到了。
家人的反对也拗不过他对连环画的钟爱,他认为,一个人需要充实的精神世界。周盛伟回忆,结婚前,这些连环画都堆在14平方米的单身宿舍里,一间屋子里塞得满满当当,后来厂里分了房子,才搬到了自家的楼上。“我没有其他的嗜好,就喜欢收藏连环画,尽管家人都反对,但谁也不敢动我这些宝贝。”
每天晚上,周盛伟趁家人休息后,一个人爬上楼梯,从一楼接通电源,点上电灯,将自己“湮没”在连环画册里,或翻看,或整理,常常忙到深夜12点过而浑然不知。周盛伟说,连环画不能受潮,要时常翻动。有一次,周盛伟的妻子外出了,他一个人就在连环画堆里熬了个通宵。
“可以说,连环画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我从小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跟它打交道。”周盛伟说,自己的美术功底便得益于连环画,每天除了整理连环画,他的闲暇时间便是修补破损的连环画。有些连环画旧了,有些封面搞丢了,有些缺页了,周盛伟便比对原版,裁剪纸张,再用画笔蘸上颜料修补。具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他,能按照原版封面的色彩调色,先用铅笔勾勒出原版的图案,再用色彩笔还原。截至目前,他已经画了400多册连环画封面。
“这本《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好党员——李全洲》是1970年第一次印刷的,现在价格一般在三四十元不等。”周盛伟说,如今,市面上的连环画珍品越来越少,连环画已然淡出历史舞台,成为“文物”。周盛伟一听到哪里有连环画的“风声”,就要去打探消息。他计划将这4万多册连环画传给下一代,“精神财富是无价的。”周盛伟说。
出场人物:兰文生
收藏规模:6000多册
收藏特点:品相好,几乎都是八成新。
书摊边的童年
在没有黑白电视、互联网的时代,有一本连环画捧读,就是那个时代人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家住东兴区大千路的兰文生也是连环画爱好者,他收藏了电影版、黑白版、彩色版等6000余册连环画,几乎都是八成新。
近日,记者来到兰文生家,他打开书柜,一册册连环画整齐地叠放着,为方便寻找书目,他还专门制作了藏书目录、册数、年份、版式等信息卡,一个小小的连环画图书室初见雏形。
对兰文生来说,童年的记忆里,看连环画是挥之不去的一页。他从书柜里拿出一套《三国演义》,回味起童年有连环画陪伴的岁月。
“小时候,我在白马镇白马小学读书,中午放学无地方去,就去街上的书摊上看‘娃儿书\’。那时,街上的书摊旁,总是坐着一排排的小孩儿,个个拿着‘娃儿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每次在书摊边一坐下,就徜徉在那些英雄人物、神话故事中……”兰文生说,那时,看一册连环画交1分钱,厚点的要贵点,一个中午看下来,会花去几分钱,那时吃一碗凉粉也就5分钱。
回忆当年看过的连环画,兰文生如数家珍:《白雪公主》《中国古代科学家》《聊斋故事》……那些连环画图文并茂,特别吸引人。有时看完还觉得不尽兴,小小年纪的兰文生会趁书摊老板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剪下一个人物的画像,珍藏起来,慢慢把玩,回味他(她)的故事。“那时年龄小,只图自己喜欢,不懂珍惜,损坏了连环画,现在想来很后悔。”兰文生说。
兰文生介绍,有些电影版的连环画,看完之后,就如看了一部电影,趣味十足。连环画不仅丰富了当年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还让那时的孩子受到英雄人物的激励,说起岳飞、薛仁贵等,那一代的孩子几乎无人不知。
专淘品相好的连环画
从1990年开始,兰文生也收藏起了连环画。沱江剧院附近的古书市场,兰文生几乎每天都会去光顾,在其中“淘”连环画,成了他每天的习惯,一般情况下,他总能买到几本称心如意的连环画。
兰文生收藏连环画,“颜值”是重要的一关。他收藏的连环画,品相都比较好。
2000年后,兰文生开始从事销售工作,去全国各地跑业务的同时,他一有空闲就去当地的旧书市场寻找连环画,每次回家总会携带几十册连环画回来。
有一次,兰文生到广西桂林出差,打听到荔浦县有一个人收藏了几百册连环画,准备出售。荔浦县离桂林将近100公里,兰文生挤出时间,兴致勃勃坐车前去寻找那个人。几番周折之后,他找到了那人,但令他失望的是,那人的几百册连环画几乎都被牛皮纸粘过,上面写了不少批注,有些还用针钻了孔。因为品相不合心意,他只得空手返回。
兰文生说,对他而言,连环画承载着儿时的乐趣和记忆,应该最大限度保持它本来的面貌,如果人为痕迹太重,就失去了他收藏连环画的意义。
新闻推荐
日前,资中县精心挑选近年来发生在村(社区)换届过程中的典型违纪案例个,编印违反村(社区)“两委”换届纪律案例汇编口袋书本,供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及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人员学习,以案说纪、以案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