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橘子飘香时——资中县配龙镇三个村抱团打造“万亩橘乡”纪实

内江日报 2015-06-13 00:37 大字

◇本报记者孙国丞文/图

“我们的希望,都寄托在这里。”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果树林,资中县配龙镇三树村的村民说。

近年来,配龙镇三树村、楼房村、碾米村,选择“抱团取暖”的方式,联合打造出水果种植面积15500亩,产值近6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219元的“万亩橘乡”。

6月8日,记者来到“万亩橘乡”之一的楼房村,成山成片的果树林映入眼帘,从塔罗科血橙,到“不知火”,这里的果树不仅名气大,而且种类多达10余种,品质优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因为种果树的经济效益比种地强,所以这里90%的耕地都用来种植果树。对于目前以水果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模式,当地村民普遍支持。

“我们也是靠着不断摸索,才一步步走到了现在”,说起“万亩橘乡”的发展历程,三树村党支部书记彭林感慨万千。一直以来,配龙镇都有着扎实的水果产业基础。但都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规模效应,这也导致了水果产业在当地发展缓慢。

2001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三树村、楼房村、碾米村以“抱团”发展的方式,提出了打造“万亩橘乡”的发展目标。

目标制定容易,要实现却很困难。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便是如何说服村民种植。虽然村民种地收入微薄,但好歹也有收入,要村民突然放弃传统种植转种果树,前途未卜,有的村民便不乐意了。

为了提升村民种植柑橘的积极性,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实地调研,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走访,召开村组动员会,不断向村民宣传种植果树的好处。从一户、两户,到上百户,村民看见工作人员的努力,内心也逐渐动摇。最终,大家选择相信工作人员,无论如何也要试一次。

然而,事情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顺利。种什么树、怎么种?仍然是起步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彭林,除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彭林还有另一个头衔——配龙镇果技协会会长。在“万亩橘乡”的打造历程中,正是因为有了彭林的辛勤付出,才进一步推动了“万亩橘乡”的打造进度。为了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彭林详细研究柑橘种植技术,常年工作在柑橘地中,不断向专家请教柑橘的种植、研发等方面的问题。在彭林的努力下,先后从重庆柑研所引进春见、不知火、日兰一号等10余个新品种,并在三树村、楼房村、碾米村等村推广开来,成为主要种植的果树品种。但彭林的使命还并没有完成,在其面积约20亩的试种植基地里,仍在不断研究新品种。

当地政府邀请群众代表和部分种植大户,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出台了《资中县配龙镇万亩橘乡产业带新农村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通过品种改良、技术开发等方式,每年改良新品种不少于400亩,并按照区域布局梯次推进。“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有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专业意见,避免了政府部门独断专行,制定出不靠谱的实施方案。”政府工作人员说。

然而,在“万亩橘乡”的打造过程中,至今让群众揪心的是发生在2007年柑橘“烂”在树上的一幕。

据村民们回忆,2007年,柑橘成熟之际,市场批发价1元/公斤。原本以为柑橘丰收,可以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数天的大雨。这场大雨,让村里修建的泥土路变成了泥潭,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数十吨成熟的柑橘挂在树上。

待天晴道路恢复畅通后,此时的柑橘价格已跌至0.16元/公斤,村民大受打击。

痛定思痛,大家意识到,仅发展种植业还不行,周边的配套基础设施也同样需要发展。因此,配龙镇不断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修建水泥路50.9公里,实现了中心村“村村通”;集中整治了大型堰塘5口,修建山平塘、蓄水池50余口,新建水渠2000余米。

如今,配龙镇已有300余名水果销售经纪人,全程代理水果销售,建立起近至成渝、北上京津、南下两广、东至江浙、甚至远销俄罗斯的销售网络。销售网络的建立,极大地保护了村民的利益,激发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

同时,种植区内的果树根据品种、成熟季节不同,划分为“特早、新津网”、“塔罗科网”、“岩溪晚卢网”、“不知火、青见网”4个网络,形成了全年每个季节都有新鲜水果上市的良好局面。

对于“万亩橘乡”下一步发展计划,配龙镇党委书记钟敏告诉记者:“我们正在争取成为资中县第一批电商示范乡镇,结合电子商务,让产品销售到全国更多地方。”

新闻推荐

资中县:推进PPP公益性幼儿园试点项目建设

(黄志刚记者蒋小琴)日前,记者从资中县财政局获悉,资中县正逐步推进省级民办公助机制(PPP)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公益性幼儿园试点项目建设,建成后可解决360名幼儿入园。据了解,该项目预计投资1060...

资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资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