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退休教师陈启德——喜欢写新闻传递正能量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去年年底,本报收到一封从资中县甘露镇楠木湾村寄来的邮件。邮件是一篇新闻稿,写的是一位83岁老人编竹器的人物通讯,作者署名陈启德。近日,笔者到甘露镇楠木湾村,见到了陈启德。他76岁,是一名退休乡村教师。
写新闻,传递乡村正能量
笔者见到陈启德,是在他家后方的堰塘边。一名村干部向坐着钓鱼的老者指了指说:“这就是陈老师。”
陈启德高且瘦,精神很好。得知笔者来意,他连忙奔进屋里取出一个笔记本,中间夹杂着一叠裁剪的报纸。他指着报纸说:“看嘛,这上面有我写的新闻。”笔者翻了翻,这些文字和图片发表于2005年至2011年间的《晚霞报》上。
还没等笔者说话,陈启德就微笑着说,这些都是他退休后写的。“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就开始写了,一些文章发表在《沱江报》上。”他拍了拍笔者的肩膀,笑着说:“《沱江报》是《内江日报》的前身哦!”
在十多份报纸中,一篇《养女不放弃,92岁老太“起死回生”》的报道吸引住了笔者的眼球。报道中,作者写了一名养女在母亲重病在床、危在旦夕的时候不离不弃,直到母亲慢慢康复。陈启德指着对面的小土坡说:“魏秀彬(报道中的养女)就住在竹林背后那幢房子,她的事迹确实让我感动。”
陈启德说,当听说村里有感人的事情,或者看到有人做了有利于老百姓的事,他就想宣传宣传,“传递正能量嘛!”
骑摩托车,到镇上邮局投递稿子
陈启德的家位于内江市与资阳市的交界处,离甘露镇9.5公里路程,离资阳市铜钟河乡4公里左右。他告诉笔者,若要赶场,他通常选择离家较近的铜钟河乡。对于陈启德来说,赶场不仅仅是置办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等着他——到邮政局投递稿子。
为了赶场方便,陈启德特地买了一辆摩托车,而“从前寄稿子都是走路去”。
陈启德说,一段时间里,他有时到甘露镇邮政局寄稿子,有时到铜钟河乡寄稿子,“搞得《晚霞报》编辑部以为两边都有个陈启德”。
多年来,陈启德没细算,但总共投出的稿子“不下200篇”,“发表不发表都不重要,主要是让自己动动脑筋。”陈启德抬手摸了摸脑袋,咧着嘴笑着说,“写稿子一来可以实现我的新闻梦,二来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症嘛。”
拍摄照片,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
在2011年的一期《晚霞报》上,陈启德发表了一张名为“金色沱江岸”的照片。他说,平时去哪里,他总会将自己的佳能数码相机别在腰里,“看到家乡的美丽风景或是感人的一幕,就用相机记录下来”。
说起相机,陈启德忘不了在此之前用的那部胶卷相机。2000年的时候,因为“新闻事业”需要,他到成都买回了第一部胶卷相机,那部相机伴随了他8年之久。“当时也不会用,就摸索着学嘛。”陈启德说,胶卷相机比较麻烦,要买胶卷,还要到街上去冲洗,既费钱又费精力。
2008年,他叫孙子在成都为自己买了一部数码相机,“数码相机方便多了,随便拍,不要胶卷,节省了不少钱呢。”
新闻推荐
◇宋国英文/图资中县罗泉古镇有千年历史,有九宫一寺八庙,镇郊还有香泉洞、涵洞子、硝洞子、死人洞、罗泉洞等几个天然溶洞。这些古溶洞究竟有多长多深,没有人精确测量过。据文史资料...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