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蓝天“减负” 新能源点亮美丽新村幸福生活

内江日报 2015-03-27 01:08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仁胜 文/图

推广清洁燃烧炉具,减少燃煤排放,大力推广沼气等新能源在农村的运用,让清洁能源“唱主角” ……近年来,内江市大力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围绕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以实施沼气建设项目为主线,为蓝天“减负”,为建设幸福美丽新城探索实践新路。

随着小麦收割季节临近,农村秸秆焚烧的话题逐渐被人关注。2015年,内江与川南其他城市一道,肩负着治理大气污染的重任。在川南四地签署的《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协定》中,加快新技术综合利用,减少秸秆焚烧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1

用上沼气灶,一年省钱近一千

3月26日中午,资中县明心寺镇黄泥埂村,村民谢洪武轻扭点火器,节能燃气灶上的火苗“呼呼”燃起。自从去年5月份家里修建起沼气池以来,他便用上了干净节能的沼气灶,告别了烧柴煮饭烟熏火燎的日子。

“这个沼气池用处大得很,既利用了肥料,用起来又方便干净,省钱省力还省心。”2014年,黄泥埂村迎来了国家农村沼气项目在资中县推广的机遇,谢洪武带头在村里建起了沼气池,除去国家和当地财政补贴的费用,自己承担了约两千元。他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两千元建起的沼气池,一次性投入,几十年都可以受益。目前一家4口人平均每天煮饭、洗澡消耗2立方米沼气,如果这些消耗都靠电的话,一年要多花近一千元。”

此外,谢洪武家还养了70来头肥猪,肥猪的粪便直接排放到沼气池内,经过厌氧发酵既产生沼气增加了生活用能,渥出的沼液还可以拿来为庄稼施肥。“这一套功能算下来,沼气池在我们农村就派上了大用场了。”

在黄泥埂村,建有沼气池的还有100多户,他们都琢磨透了这样一个道理:“政府有补贴,农村有丰富的产沼气原料,用上沼气后,一家人都省钱省力省心。”

2

全市沼气池32万口,内江曾是“沼气之乡”

沼气池在广大农村的成果运用,使得内江经济社会常年受益。

据内江市农村能源管理局统计,自中央2002年开始实施农村沼气项目以来,内江市户用沼气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到2014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累计建池达到31.74万户,占全市总农户102万户的31.12%,占全市农村适宜建池户41.52万户的76.42%。

其实,在发展农村新能源方面,内江一直有经验。

内江是全国、全省制取、利用沼气较早、规模较大的地区之一。1936年,武汉人田立方将沼气技术传入内江,同年,内江地区第一口沼气池生产的沼气点亮灯泡,人称“瓦斯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解决糖坊照明为目的,内江地区共建起沼气池十余座。

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5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几个较大的发展时期,内江农村新能源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故而有人把内江誉为“沼气之乡”。在上世纪80年代,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沼气看四川,四川沼气看内江”,在那段内江农村沼气大力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常有国内外的专家考察团队前来内江取经。

3

沼气到底哪点好?

全市年均实现产值3.2亿元

“沼气之所以能在内江广泛推广运用,源于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市农村能源管理局局长魏尚兵分析。

“以建一口8~10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为例,约需投资2000元左右,利用这口沼气池,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300~4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成本约250~300元,种植业增效约250元,节约了饲料,养殖业增效约200~250元。总共直接效益在1000元左右,两年即可收回成本。”魏尚兵说,按内江市现有31.74万户农村户用沼气计算,沼气每年可实现产值3.2亿元左右。

据介绍,如果一家农户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基本满足三口之家的炊事用能,使3.5亩林地得到有效保护。而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模式,把沼气池和果(菜)园、猪舍相结合,通过沼液喂猪、果树沼液喷施和沼肥施用技术,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确保了“舌尖上的安全”,更促进了蔬菜、林果业和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力推进了农业提质增效,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

除了经济效益之外,沼气的推广运用还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通过沼气建设“一池三改”,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冲水式厕所,蚊蝇成群的猪圈改成了洁净的圈舍,鸡鸭满院敞放改成了归栏养殖,厨房也改得干净整洁漂亮。更重要的是,农村大面积焚烧秸秆已经成为空气污染源之一,如果把秸秆运用到沼气池,高效的沼气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煤炭、薪柴和秸秆,农村燃料清洁了,既减少环境和空气污染,同时又变成了产生沼气的原料。

另外,沼气池在厌氧发酵过程中,有效杀灭人畜粪便中的伤寒和副伤寒菌、痢病杆菌、血吸虫卵和蛔虫卵,阻断了血吸虫病等的传播途径,彻底改变了农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新农村更新了。

4

遭遇发展瓶颈,新时期面临新挑战

尽管价值巨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农村沼气推广和运用仍然遇到了很多新挑战。

“目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农村能源建设面临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魏尚兵认为,其中一个挑战就在于项目实施推进越来越难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许多家庭都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家里饲养的畜禽越来越少,沼气原料得不到有效保障。就算建起了沼气池,产气量不高的话,老百姓也享受不到实惠。”

此外,由于目前建材物资价格和人工工资偏高,尽管有国家和省一级的项目资金补贴,但是需要农户一次性支付的费用还是要动辄上千元,这对于烧惯了免费柴火的农家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而随着农村天然气的逐渐普及,农村沼气的发展空间也正在被压缩。到目前为止,全市还有2.3万户农村户用沼气项目、9处新村集中供气沼气工程、2处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没有实施完成。

沼气技工紧缺,年龄断层严重也是农村新能源工作遇到的一道难题。“现在的年轻人嫌赚钱少、工作环境差,都不愿意干这一行了。”有20年建设沼气池经验的老师傅樊国金感慨说:“十几年前家家户户建沼气池,干得热火朝天,现在就剩下我们这老一辈技术员在服务沼气行业了。”据了解,全市目前在岗沼气技工仅有200多人,大多数都在45周岁以上,有的年龄已经在70多岁了还在干。“人少了,沼气池建设和技术维护都是个难题。”

此外,再加上政策、资金和财政等诸多原因,目前内江农村新能源推广,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

5

新常态下的探索:

农村能源要实现“三转”“三探”“三破”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幸福美丽新农村建设为推广农村新能源提供了广阔平台。

在记者走访的黄泥埂村,许多人家都期望能用上沼气。在一个养猪场建设的大沼气池附近,已经有十余户人家通过架管牵线,把沼气引到了自家厨房。

群众有需求,新能源就有市场。

2015年,全省对农村新能源推广运用提出三个要求:深入推进“三个转变”、深入开展“三大探索”、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三个转变”,即由单一发展户用沼气向多能互补多元化发展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

“三大探索”,在结构上要探索由户用沼气为主向沼气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在功能上要探索由生活为主向生活生产生态一体化发展,通过综合利用,提高农村能源参与生产和保护生态的能力;在后期服务上要探索由建站布点为主向注重可持续运营发展,通过建设灵活的运行机制,稳定服务人员,发挥服务网点的效益。

“三个突破”,建设功能要实现突破,农村能源建设功能要以目前供能为主向生态和环保功能突破;多元发展要实现突破,要在农村地区形成农村能源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后期管护要实现突破,运行模式、人才结构等方面要有新举措。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我们将开展多期技能培训,把沼气池技术纳入到广大农技员岗位能力范围中。依靠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人员短缺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解决。”魏尚兵说。

此外,内江市还将针对本地实际,大力推广节能灶,积极探索秸秆沼气的试验、示范、推广,努力拓展农村能源发展空间,加大沼气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高全市农村沼气建设工厂化水平,力争在全市已经建成的沼气化镇村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亮点,带动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资中加快发展农业电商

◇本报记者兰萍文/图冬尖、花生糖、资中鲶鱼、塔罗科血橙……3月31日,记者在位于资中县水南镇学府路上的一个“大型超市”内看到,各种货物一应俱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眼光。其实,这是资中...

资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资中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