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就是我们过节的地方——走近春节坚守在岗位上的120急救人员
“7年了,有5年的春节都是在急诊科守着3部电话机度过的。”2月22日(正月初四)上午8时,53岁的“120”急救接线调度员陈善秀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急诊科,就是急救人员过春节的地方。”陈善秀说。
◇本报实习生 刘蕊 文/图
电话铃声就是号令
5分钟内必须出发
“正月初一就开始上班了,整个春节都在医院过。”53岁的陈善秀,是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的“120”急救接线调度员。2015年,是她在接线调度这个岗位上工作的第7个年头。
3部电话机、出诊急救登记簿、写满急救组人员分配情况的白板。穿着冬季急救服装的陈善秀,就在这狭小的空间里等待每一次电话铃声响起。陈善秀说,即使在30米外的休息室,她也能听到“120”急救中心的电话铃响。
“叮铃铃,叮铃铃……”2月22日上午9时,“120”急救中心的专线电话机响起。“电话响第二声就要接起来。”陈善秀接起电话,询问患者的具体地址和基本情况,并叮嘱对方保持电话畅通。
“一个小伙子掉进甜城湖了,目前已经救上岸。”了解病人的情况后,陈善秀立即拨通了一线急救组的电话。接到陈善秀的“出诊”电话,一线急救组的4名成员便立即冲到救护车内。
不到2分钟,载着一线急救组人员的救护车就驶离了医院。“120急救中心的规定是,5分钟内急救人员必须出发。”说完,陈善秀又拨通了二线、三线急救组的电话,提醒他们做好准备。
“随时都要保证有两个组急救组能随时出发,不能耽误病人一秒钟。”陈善秀严肃地说,除此之外,还要随时关注四线、五线急救组的人员情况,以备调度。
急救员24小时值班
夜晚再困也不敢睡
早上的东兴区临江路,车辆行人都还较少,急救车一路畅通无阻。不到5分钟,一线急救组便到达落水小伙所在的东渡码头。
顾不上天空还下着小雨,急救医生胡强和护士王述提着急救箱便冲向了落水小伙。51岁的担架工杨家荣,整理好担架后也迅速赶到了现场。
检查小伙的腿部、询问基本情况后,胡强判断,小伙的腿部和背脊可能出现了骨折。把小伙平稳地抬上担架送进救护车后,急救护士王述便开始对小伙进行常规检查,胡强则立即联系了放射科安排照片室对小伙进行检查。
“送到放射科,此次急救任务就完成了吗?”
“没有。等给小伙子照片结束后,我们还要将他送到住院部,与住院医生交接好之后,此次急救任务才算完成。”王述告诉笔者,春节期间突发情况较多,所以急救组也格外忙碌,有时甚至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我们是24小时值班,要次日早上8点才能下班。到了凌晨的时候,即使再困也不能睡,只能‘微微地眯一下\’,随时都要保持清醒。”担架工杨家荣送完落水小伙后,便回到了急救车旁。当笔者问他为何不去休息一会儿时,杨家荣说,他必须坚守在急救车周围,这样,一旦要出车,他就能立即一车出发。“急救关乎生命,耽误一分一秒都不行。”
一天最多出车33次
春节只能电话“拜年”
再回到急诊科时,笔者看到,接线调度员陈善秀又一次接起了电话。墙上的出诊急救情况上写着:去往东兴区白合镇方向的急救组已经出发。
而春节以来,急救出车次数最高的一天达到了33次。对于如何给家人“拜年”,急救人员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打电话”。
“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无怨无悔。”王述说,自己已经在急诊科工作3年了,在急诊科度过除夕是家常便饭。虽然不能守在家人身边,但能够和同事一起“救死扶伤”,很充实、很有意义。
当笔者再次见到找到急救医生胡强时,发现他早已回到门诊处为病人看病。“我既是门诊医生又是急救医生,如果有急救就要立即走。”28岁的胡强,是资中县人。这是他到急诊科工作的第一年,这个春节,也是胡强在急诊科度过的第一个春节。
“实在想家的时候,就给爸妈打个电话。”胡强说,家人都很支持他的工作,还安慰他“没关系”。想到能够在一线急救患者,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胡强觉得一切都值了。
当笔者采访完,准备离开时,急救电话又一次响起。胡强、王述等人,又快速地冲进了急救车,直奔东兴区田家镇而去。
新闻推荐
(记者孙国丞)近日,记者从资中县相关部门了解到,2014年,该县按照《资中县校车服务方案》相关要求,财政共补贴各专用校车209万元,其中校车购车补贴88万元、燃油补贴80万元、交通安全责任金41万元...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