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厨房,就是我的战场——记抗战老兵肖和

内江日报 2014-11-09 01:57 大字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文/图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国人抗日情绪高涨,不少热血男儿纷纷自愿参军。当年,资中银山的热血青年肖和也积极响应号召,义勇参军。如今,肖和已经97岁,早已从资中县银山镇搬运站退休。回忆往事,他自豪地说:“我在部队只是一名炊事兵,但只要是参军抗战,伙夫也是兵。”

“当伙夫干不干?”“干!”

1938年,抗战消息早已传遍中华大地各个角落。在资中银山,21岁的小伙子肖和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国家的安危。“日本人这样欺辱我们中国,哪个还坐得住?!”时隔76年,肖和老人说起往事时,仍然义愤填膺。当时,在他心里,一颗想要参军御敌的种子正在萌芽。

同年12月,肖和终于等来了参军的机会。他告诉笔者,当时,内江、资中正在组织人员参军。得知消息后,他立马前往银山报名点。他兴冲冲地到达报名点,却看到几个兵员正在撤桌子,他感到奇怪,但还是上前说道:“我叫肖和,是来报名参军的。”一个士兵扭过头看他一眼,说:“兵都招齐了,你咋不早点来呢?”肖和愣了一下,非常失望。那名士兵顿了顿说:“还有个伙夫的名额,你干不干?”“干!”肖和来不及思考,顺口回答。肖和说,当时就一个想法,到部队去,为国雪耻。

肖和回忆,虽然是伙夫,但训练的时候,普通士兵训练的项目他都参与训练。“从徒手体能训练到步枪训练,样样都整。”训练几个月后,部队得到通知,准备开往广西昆仑关,肖和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新33师野战团3营8连,正式成为一名炊事兵。

1939年底,肖和跟随部队到达昆仑关,和其他士兵一起参加了第一次战役,他在阵地上给全连士兵煮饭。随后,即取得昆仑关大捷。

士兵不断牺牲,饭越煮越少

昆仑关战役之后,肖和所在部队开往湖南休整。“没到10天,一个命令下来,我们开往湖北宜昌。”“宜昌保卫战打得太惨烈了,我一生难忘。”肖和说。

作为炊事班的一员,肖和的任务是给士兵煮饭。他告诉笔者,当时一个连9个班,就有9个伙夫,一人给一个连的士兵煮饭。“每个士兵的口粮都是自己背,用一个串袋。”肖和用手比划出串袋的长度,“可以装10多斤米。”每次要煮饭了,肖和就到每个士兵面前去收米,士兵把口粮倒一些到他的桶里,煮好后,他就把饭送到阵地上去,士兵自己去打。

在肖和的记忆里,宜昌保卫战过程中,“饭越煮越少,因为士兵在不断牺牲。”说到这里,肖和沉默了半晌。

伙夫兼任文书

“我除了做好伙夫工作之外,还要兼任文书,缺啥子干啥子。”肖和有些得意地说。

肖和介绍,他在参军前念过8年私塾,在部队里,算是一个有学问的伙夫。他回忆,7岁时,父亲送他去念私塾,“老师说必须磕头才收,我不肯磕头,后来父亲和老师说了很多好话,才收的。”因为读过书,肖和让部队里的其他士兵刮目相看,每次要写点名册,连长就会叫他。因为每天士兵都在减少、变动,点名册经常都会重新写,并且每次都要写5本,连长1本、3个排长各1本,司务长1本。

肖和回忆,经过历练,到后来他当上了一名书记官,一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党裁军,他回到老家。

采访手记

肖和老人今年97岁了,但思维还较清晰。回忆起战争往事,他还很激动,紧紧攥着拳头。他从参军时就坚决地认定,日本侵略中国,最后会以失败告终。他希望拿起枪,和日本人真刀真枪地干,但一直到抗战结束,他也未能如愿。但是,作为一名炊事兵,每天保证了前线士兵的温饱,让他们有力气打仗,同样功不可没,同样值得尊敬!

新闻推荐

坚持问题导向 强化服务主题 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彭宇行调研基层党建工作侧记

◇本报记者王征田映丽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提升党员干部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引领更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改...

资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中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