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我的财富是写作——访文学爱好者罗兆勇

内江日报 2014-09-28 02:10 大字

这是一位热爱写作的老者,尽管年过七旬,依旧坚持笔耕,在深夜写下一页页文字;

这是一位关心国家大事、民生教育、农村发展、企业政改的老人,他当过兵,做过镇干部,进过大型企业,到过唐古拉山、神农架……丰富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本报实习生罗玲丽

朱佳平钟雯文/图

高中毕业便入伍 “处女作”献给《内江报》

资中县银山镇团结社区老下街488~85号是70岁老人罗兆勇的家。两间小屋,一间厨房,尽管简陋,但处处能见到各类书籍,屋里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息。

谈起文学创作的渊源,罗兆勇说,他高中毕业后,24岁应征到西安当兵,尽管在部队从事了10多年文秘工作,书也看了不少,但一直没有写一篇文章去发表的念头。1985年春,他转业回到资中县银山糖厂,当时在党委办公室上班,天天能读到报纸,“当时我心里萌发了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我的文章也见诸报端。”

1990年,国道321银山段修路问题成了周边群众非常关心的话题,由于当时修路资金有限,只修上场口到粮站,粮站到纸方桥不修路,群众意见大。罗兆勇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一问题写成文章,希望发表后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就修路一事写成了一篇文章。没想到,当他把稿子投到《内江报》(《内江日报》前身)时,竟然在1990年8月2日见报了。

“现在我还收藏着这篇文章——《成渝公路银山场镇段综合治理进度快:昔日泥泞烂路年底将换新颜》,它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还记得,报社当时给我寄了几元钱的稿费和样报,稿费虽然不多,但对我来说,是对我从事业余写作的肯定,激励着我保持笔耕不止的热情和恒心。”

从此,《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内江日报》……不少报纸上出现了一个通讯员的名字:罗兆勇。新闻报道、热点评论、读者来信、诗歌……谈社会焦点、谈民生问题、谈农村发展、谈企业政改……20世纪90年代,他发表各类文章有140多篇,并一一整理成册,“对我来说,它们是一段又一段珍贵的回忆。”

寻求写作素材

带着孙女 重返神农架

湖北省房县神农架,罗兆勇17年军旅生活中,有14年在这里度过,这是他的“第三故乡”。这里的“野人”传说、这里的风景和风土人情,让他流连忘返。

1985年退伍回到银山镇后,罗兆勇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愿望:写一篇关于神农架“野人”的文章。14年的神农架生活,在这位追求生动、完美的老人眼里,感觉还不够生动,还需要补充。为此,2004年10月,他带着5岁的孙女维维重返“第三故乡”,现场考察、收集资料、调查咨询,目的只有一个:再次深入地挖掘写作素材,以便写出一篇具有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章。

历经一两年的写作,一篇名为《释疑“野人”之谜》的文章出炉,打印在A4纸上,有满当当12页。罗兆勇将其捧在手里,感觉沉甸甸:“这是我最自豪的一篇文章,写得最用心,我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寻找一些可用的价值,帮助他们打开心中的谜团,感受这一片土地的神秘魅力。”

苦苦追寻的结果

希望对读者有用处

在罗兆勇家的饭桌上,摆着两篇正在创作的文章:《家乡轶闻》、《钟灵毓秀罗家湾》。夜深人静,当家人都已熟睡,他还借着灯光,抓住最有灵感的时刻继续创作:“有时候会写到凌晨,虽然想得头昏,看得眼花,写得手酸,但我从写作中寻觅到无限的欢乐,它让我心胸更平稳,视野更宽阔,处事更坦然,为人更乐观。”

有人赞赏他是厂里的“一支笔”;有人笑他,“你干脆改行当记者算了”;有人担心他,“你经常曝光一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你不怕发表后‘背时\’啊?”……各种声音褒贬不一,但罗兆勇看得很开:“人生就是要听得、受得、忍得、让得,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也是我一生的财富。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对后人有启迪,有用处,能够让喜欢它的读者有收获,有借鉴意义,那么,我的文章就有实在的意义。”

新闻推荐

10月21日:“海外高端人才” 走进内江预计签约高新科技人才合作项目16个

(记者王征刘小玲)记者近日从市人才办获悉,10月21日至22日,内江市将举行“海外高端人才内江行”活动,预计有47位境外嘉宾参与,签约高新科技人才合作项目16个。“海外高端人才内江行”活动是由...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