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把穷山沟 变成“聚宝盆”——记资中县兴隆街镇双桥村党支部书记代仕荣
◇本报记者 李仁胜 文/图
动员村民发展产业,他拍胸口承诺“亏本算我的”;
为了合作社做大做强,他三年垫支了10万元办公经费;
为了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致富,他拒绝了年薪20万元的工作。
在资中县兴隆街镇双桥村,提起村支书代仕荣,村民无不交口称赞,这位46岁的农村汉子,凭着一身胆识和为民服务的满腔热血,带领村民把穷山沟变成了“聚宝盆”。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才无穷”
从前的双桥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2010年,代仕荣当选为村支部书记,全村3000多村民热切盼望他能带领大家致富。
代仕荣是土生土长的双桥村人,却有着与同村人不一样的勇气和头脑。几十年来,他洗过盘子、下过矿井、开过石场、跑过运输、搞过养殖……丰富的经历让他收获了致富的经验,也成为村委班子的主心骨。
但他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极为有限,双桥村的发展,必须靠村“两委”班子和全村党员的共同努力。
为此,他每年都要邀请专家来双桥村举办10多场讲座,从种植养殖技术、法律法规到政策解读,对村干部和全村党员进行系统培训;并依托文化技术学校和党员电教播放室主阵地,让每位村干部及党员都掌握了几门实用技术。
他还积极发挥班子成员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困和民事调解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使全村党员干部成为村民致富先锋。
“一个人富不算富,村民都富才算数”
在成为村支书前,代仕荣是年薪15万元的某煤业有限公司副井长。当选村支书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全村人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召开村民座谈会,向在外经商的成功人士讨教,组织村民到达州、资阳、威远等地取经……经过充分的调研,村两委确立了符合村情的“种植养殖产业循环发展”之路,提出发展肉牛养殖、蔬菜大棚种植、纯高粱白酒生产三大产业。
“都是辛苦钱,赔了怎么办?”面对入股村民的顾虑,代仕荣郑重承诺:“如果亏了,我会变卖自己的家业,一分不少地把血汗钱还给大家。”
合作社的发展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剩余劳动力、荒废土地、闲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在代仕荣手里迅速整合,成立“资中县兴隆街镇群联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群益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酒厂,走出了一条“酒糟喂牛、牛粪种菜、菜叶喂牛”的新路子。4年来,合作社累计实现产值800余万元,利润90余万元,解决了80余人的就业问题。2013年,双桥村村民人均收入在12000元以上。
“一时发展算不上漂亮,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是双桥村过去交通的真实写照。代仕荣认为,“村上要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过硬不行。”镇上资金紧缺,代仕荣准备筹资修路,但他担心钱凑不起来。
不过,这份担心很快被证明是多余的。几年来对双桥村的无私贡献,让“代仕荣”这三个字成为了“金字招牌”,群众集资80万元,捐资20万元,筹资率高达98%。
2010年至今,村里建成水泥路13.5公里,维修水渠5000余米、山坪塘6口,改善了1000余亩农田灌溉问题。
为了帮助双桥村发展,代仕荣十几次找到已经致富的代联刚、代联常兄弟,替他们算账,帮他们跑手续,为他们调解用地矛盾……最终,两兄弟投资150余万元修建了惠民桥和蓄水池,流转耕地、林地150亩,修建现代观光农业农家乐,辐射、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
“一个人说好不算好,大家说好才是真的好”
双桥村留守老人和妇女颇多,为让在外务工的村民安心,4年来,代仕荣先后发起成立多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妇女互助会、留守儿童和老人帮扶组。
为了贫困村民有收入,代仕荣多次与当地煤业公司协调。如今,村里130多名困难村民在蔬菜合作社和煤业公司上起了班,每月有1000多元收入。
4年来,代仕荣常有“飞黄腾达”的机会。煤业公司多次开出20万的年薪请他过去搞管理,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能够为村民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村民满意了,我就很满足,也觉得很有价值!”
代仕荣多次被内江市委、资中县委表彰为“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优秀党务工作者”,其所在的双桥村也在2012年被内江市委授予“‘三分类三升级\’活动‘旗帜引领奖\’党组织”称号。
新闻推荐
◇曾山本报记者梁盛贵实习生张裕兰文/图叶鑫,35岁,现任资中县纪委监察局纪检监察一室副主任。从事纪检监察工作5年来,他秉公执纪,认真履职,埋头苦干,始终战斗在执纪办案第一线,先后多次抽调...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