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上绽放的青春——记资中县板栗桠乡大学生村干部王科
◇本报记者吴晓龙文/图
7年前的9月,大学生王科怀着对家乡的眷恋,毅然放弃大城市优厚的待遇,回乡当起了一名“芝麻官”。
在资中县甘露镇玉皇村,在板栗桠乡……他经过汗水挥洒与努力拼搏,从最初村民眼中的“愣头青”,成了村民们信任支持的致富带头人。
坚韧不拔
让创业之路更宽阔
2008年,王科被资中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四川农业大学参加创业培训,在培训老师的启发下,王科选择了成本低,不受季节影响,品种多,还可以变废为宝的蘑菇种植。
创业之初,没有资金,王科挤出了自己身上仅有的3000元作为创业资金;没有厂房,王科就找来农民废弃的房子,装料、搭架,“菇房”建成了。王科开始住进这个“家”,每天面对单调的蘑菇架、杂乱的蘑菇料、枯燥的蘑菇实验,他只能用坚韧不拔的精神挑战单调、寂寞和孤独。
2010年,第一批蘑菇成形,然而迎来的却是当头棒喝,精心培育的食用菌却以杂菌感染告终,仅有的3000元投资化为乌有。那时的王科已经身无分文,还欠了不少外债,他只好再次伸手向父亲要钱,满脸皱纹的父亲含泪对他说:“儿啊!我只有这么大个能耐,家里实在没钱了,你还是去打工吧……”这位小伙子内心倍受煎熬,但他没有放弃,否则,他觉得对不起自己,更对不起家人。王科瞒着新婚妻子卖掉钻戒,只身来到湖北武汉华中食用菌培训学校学习。
苍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王科的蘑菇种植获得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4000元。初次成功让王科开始扩大产业,在全市“邮政储蓄银行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他结识了8名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村干部,开始联合创业,并选择了面积更大,基础更好的生产基地,争取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贷款,物质力量更加充足;突出食用菌的品质、服务、分级包装、药用价值、保健作用,解决了与同台者竞争的销售问题。
2012年,王科和他的战友们进一步壮大了蘑菇产业。当“资中县大学生村干部培训基地”的牌子在王科的新厂房亮相的时候,王科说:“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只是一个起点,绝不是终点,我会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真情奉献
让群众走上致富路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王科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干部的责任与使命,他要带领更多的老百姓致富。
面对记者,王科说:“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我知道我的力量很有限,但我就是想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给父老乡亲的生活带来一点实实在在的变化。”王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主动帮助村民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提供信息、创造条件,在政策咨询、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指导服务。有很长一段时间,王科家里都是座无虚席,每天忙碌得仅剩五六个小时睡眠时间,家都顾不上。妻子常常抱怨他说,村民富了,谁又会记得你的功劳呢?王科说:“不是要谁记住我,而是我要记住我弃城回乡的初衷。”
2011年开始,王科请村民们到他的蘑菇房来帮忙,每天每人50元的报酬。他把自己拥有的灵芝、虫草、天麻等20多种食用菌的技术免费推广给村民,解决了当地36户村民就业问题。不仅如此,他还以600元/吨的价格收购桑枝200吨,帮助全村整体增收12万余元。为了让王科更好地带领老百姓致富,上级党组织将王科调整至板栗桠乡金华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2012年,资中县成立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协会,王科全票当选为该协会党支部书记。在协会成立大会上,王科说:“创业路漫漫,之所以能走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时常都感受到我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时时刻刻都在激发我的创业热情,策马扬鞭,让更多的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新闻推荐
(记者吴晓龙)资中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立查立改,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抓好四个专项治理。针对从严管理干部和解决违规选用干部的问题,资中县开展了解决不按规定程序选...
资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资中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