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三十年
(上接一版)
■带着村民办“春晚”
中等身材、寸头方脸、朴素西装……初次见面,很难把肖映贵与文化工作联系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男子,三十年如一日,从申请经费、策划活动、组织人手、编排节目……他“一手包办”了一场又一场龙灯、狮灯、牛儿灯、腰鼓、秧歌等表演,让古镇的村民在种庄稼之余享受到了文化乐趣。
采访肖映贵时,他正在罗泉镇小桥村“春晚”的现场和“演员”商量出场顺序,指导“舞蹈演员”的动作。在他和当地群众的努力下,小桥村成功举办了第一届 “春晚”。
小桥村村民袁小兰说:“多亏了肖站长和村干部,我们村现在有了自己的舞蹈队,农闲的时候,大家不去打麻将打扑克,都唱歌跳舞锻炼身体去了!”
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肖映贵还四处奔波,跑资金、跑项目,在镇上建起了拥有农家书屋、休闲广场的文化活动阵地,并成为罗泉广大农民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半夜在墓群寻资料
除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肖映贵还三十年如一日保护好当地的文物。哪里有什么文物,文物有哪些历史渊源,他如数家珍。
上世纪80年代,肖映贵主要负责罗泉等乡镇的文化、文物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那时没有公路,全靠步行,他一天要跑五六十公里,天刚亮,就要带上一天的干粮出门,天黑了才往家里赶。有时,半夜深更,他还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在墓群或者古屋里记录资料。
这些年下来,每个村组往返了多少回,走了多少路,肖映贵早已记不清了,罗泉古镇辖区内的每一处文物都留下了他艰辛的汗水,仅宋氏祠堂、曹氏古墓群两处文物的资料就达3万字。每一次文物资料得以完善,每一处新发现的文物点得到保护,都让肖映贵兴奋。
“干文物工作,虽然耗费时间,但别人没发掘到的,我发掘到了,就像捡到宝一样惊喜,我是乐在其中!”肖映贵说。
■发动全家投身文化工作
肖映贵是理科毕业生,本与文化工作“不沾边”,走上文化战线后,他不知不觉痴迷上了文化工作。而这份 “痴”,“连累”了他全家。
2008年春节,罗泉古镇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肖映贵是文字资料的执笔人。当时正值春节放假,而申报资料要赶在春节上班后交,此时还有测量工作没有做完,他就把全家老少动员到镇上帮忙拉皮尺、记数据。
2008年12月,罗泉镇一次性成功申报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肖映贵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感到自豪。
肖映贵对文化工作的痴迷和专注,妻子张秀芳渐渐理解了。为了支持肖映贵的工作,她还把自己的陪嫁礼金拿出来,给肖映贵买了一部照相机,方便他外出记录文物资料。
因为表现突出,肖映贵曾多次有机会调往县里,可他却不想走。他说:“真正领会到了文化战线的快乐,工作越干越高兴,就不想走了!”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包中强市委六届八次全会确定了“建设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幸福美丽内江”的发展定位和具体目标。连日来,针对自己比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少基层百姓畅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资中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中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