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他们像“透明人”一样生活
□郭飞 夏森林 本报记者 张明海
11月29日上午9时30分,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资中县公民镇“公民家园”,县卫生部门给数十名艾滋病者送来了新毛毯和慰问金,与他们共度这个特殊的日子。
“欢迎,欢迎。”此时,“公民家园”负责人之一张俊(化名)走上前来。“再过两天,就是第26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照顾大家周末休息,我们就提前过了。”张俊本人也是一名艾滋病患者。
张俊皮肤黝黑,身体健壮,若不亲口承认,很难让人将其与“艾滋病”联系起来。2002年,张俊被查出艾滋病,此后,他跑到外地打工五年,其间从没回来过。“当时想就这么死在外面算了。”后来,在朋友和妻子的劝说下,张俊回到家乡,公开了艾滋病人的身份,同时成为“公民家园”的负责人之一。
“下个月,我还会去竞选感应庵村村委会委员。”张俊笑着说,如今在公民镇,人们已不再排斥艾滋病人,艾滋病人可以跟健康人一起吃饭、喝茶、打牌。“我们吃的药国家报销,用的电免费,政府每年还会免费发粮食种子。”前年,张俊的儿子娶了媳妇,附近的人都来吃喜酒,光酒席就摆了八、九十桌,大家也跟他一起吃饭,不会介意他是病人。
来到会议室,里面已经人头攒动。“今天来了46人,除了有生病和太远不能来的,都到齐了。”李春(化名)告诉记者,来的人除了本镇的艾滋病人,还有其他地方的。
有着近20年病历的李春,还有一个“媒婆”的外号。从“公民家园”成立至今,他已经成功撮合了四对艾滋病人的婚姻。“患了这种病,就不好找健康人做对象了,而我们也需要爱,这是我撮合有缘人的原因。”
坐在会议室中间的余建成(化名)和张丽丽(化名),就是“李媒婆”牵线成功的一对。“我当初查出病后,为了不连累妻子,就主动提出了离婚。”余建成说。而张丽丽的丈夫在今年2月去世,留下一个三岁的小孩需要照料。今年4月,两人在李春的介绍下认识。8月,他们领了结婚证。“有了伴,我们也能相互依靠。”余建成说,现在,他在老家开茶馆,妻子就帮忙给他打理,茶馆的生意很好。
11点左右,工作人员开始发放毛毯和慰问金。“一个一个来,都有哈。”作为“公民家园”的主要负责人,张俊也在一边帮忙。“每个月20号,离开了‘公民家园\’的艾滋病人都会带着家属回来,大家可以谈谈心,相互交流。此外,每三个月,他们都要来领药品,医疗费都是国家报销。”
2002年“公民家园”成立以后,在中英项目的带动下,政府在当地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镇上居民几乎都知道,说话、吃饭、喝茶、握手等不会传染艾滋病。
如今,这个被国际上称为“艾滋阴霾中的灯塔”的地方,仍有数十名艾滋病患者集居。在镇上,感染者们如同“透明人”一样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公民家园”让艾滋病患者有了交流、倾诉、学习的平台,这里已经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啸郭飞)10月17日,作为内江市义工联合会首个县级分支机构——资中县义工联合会挂牌成立。按照规划,内江将用3到5年时间,在全市6个县区构建以四级义工组织为主体,义工社团和团体义工为辅助的义...
资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中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