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灯舞,“牛”起来——走近牛灯舞剧本作者曹顺清
月日,威远越溪牛灯舞民俗馆新馆开馆。作为该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曹顺清特意从成都赶回老家越溪镇,参加开馆仪式。曹顺清是牛灯舞的“导演”,也是剧本的作者。
从年至今,十年里,他见证了“牛儿灯”变“牛灯舞”,从乡间小舞台走上大舞台,从自娱自乐到民间艺术的过程。
看着陈列馆内的牛头、获奖证书、照片等道具和资料,岁的曹顺清无限感慨——
◇本报记者段春秀
■原生态“牛儿灯”没有剧情
越溪牛灯舞起源于越溪镇的俩母山下,过去称为“牛儿灯”。它用农具撮箕做牛头,用土布做牛衣,用铜盆做打击乐器,模仿牛的各种动作,以杂耍的形式自娱自乐,开创了独具特色的牛儿灯原生态文化,并流传于越溪及周边山区。
到上世纪年代中后期,因为种种原因,“牛儿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当时身为越溪区文化站长的曹顺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去找吴双林(该项非遗的另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希望他能够将“牛儿灯”再次组织起来。
此后,“牛儿灯”开始重新“出山”。不过,曹顺清看到了“牛儿灯”背后的隐忧。他告诉记者:“‘牛儿灯\’表演没有故事情节,表演随意性大,主要是走乡串户行叩拜礼,说四言八句为人们封好话,如果不创新,始终没有办法登上大雅之堂。”
之后几年里,曹顺清一直惦记着如何在“牛儿灯”上做文章。
■“牛儿灯”变牛灯舞
年底,威远县准备举办首届民间文艺会演,请越溪的“牛儿灯”参加。在这之前,越溪的“牛儿灯”经常参加各种表演,看的次数多了,人们就没有新鲜感了。
作为越溪镇文化站站长,曹顺清深思熟虑,决定对传统的“牛儿灯”进行改编创新,让“牛儿灯”有故事情节。曹顺清告诉记者:“‘牛儿灯\’是原生态表演,想要改编、穿插故事并不容易,添错了就是画蛇添足,改编必须让人心服口服!”
为此,曹顺清以浓郁的川南乡村风俗为依托,以“牛儿灯”的发源地俩母山为背景,以两个放牛娃上山放牛途中发生的小故事为主题,写出了第一部剧本《双牛闹春》,指导吴双林他们将原来的单牛表演改为双牛表演,配上山歌,冠以“牛灯舞”的名称。
年初,牛灯舞参加全县首届民间文艺汇演广受好评,获得优秀节目奖,这项民间艺术先后被县、市、省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牛灯舞名声大噪
《双牛闹春》一演就是两年,广受好评。
年6月,越溪牛灯舞 要到成都参加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演出。为此,需要一个备用节目。
曹顺清便根据早年自身犁田的切身体会,以农夫耕田为背景,以牛打架、人拆架为主题创作编写了第二个剧本《牛气冲天》,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精心排练,节目在非遗节上演出获得好评,上千观众拥挤观看。直到现在,曹顺清的QQ网名还叫“牛气冲天”。
年6月,越溪牛灯舞代表四川入选并参加北京首届中国农民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得农民艺术节最高荣誉奖——精粹奖,演出道具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展览。
年,曹顺清退休了,定居成都,但他始终关注着牛灯舞的发展,积极参与培养组建大学生村官牛灯舞队和培养组建中学生牛灯舞队。
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曹顺清又以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先进事迹,创作第三个剧本《牛儿复仇记》。
“作为牛灯舞的非遗传人,我希望把牛灯舞发扬光大。”曹顺清说,他还会继续创作剧本,让有故事的牛灯舞不断传承创新。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宋阳 我们学校每一学期都要开展少年宫活动,其中有羽毛球、跳舞、电子琴和篮球等。我参加的是画画。 好紧张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美术室,刚一进教室,挂在墙上的几十幅画
◇威远镇西镇中心学校六年级三班宋阳我们学校每一学期都要开展少年宫活动,其中有羽毛球、跳舞、电子琴和篮球等。我参加的是画画。好紧张啊!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美术室,刚一进教室,挂在墙上的几十幅画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