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村的小康路——威远县观英滩镇竹塘村见闻
◇本报记者 刘小玲
今年1月4日,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杨松柏深入到威远县观英滩镇竹塘村,看望慰问贫困村民,调研扶贫开发工作。
一个月后,2月4日,新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再次来到竹塘村,走进村民家中,感受新村的新年新气象。
基础建设
助推生态乡村发展
蜿蜒的环村路、碧绿的香樟林、清澈的长沙坝水库……白墙黑瓦的民居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山水画。竹塘村拥有威远县典型的穹窿地貌景观,一走进村里,记者立即被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所吸引。
而在过去,青山环抱给村里人带来的不是景色怡人的惬意,而是贫困落后的苦闷。
“以前山路难走,出一趟村太难了。如今,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修好了,还建起了花朝门生态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村民们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路是脱贫的“桥”。
在通过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以及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全村新建10公里的通村公路、14公里的便民路,将致富之路修到了村民的家门口。往西北,20公里到成自泸高速公路连界站;往东北,15公里到成渝高速公路渔溪站,交通便利。用村民的话来说,“不说到县城,就是走成都、重庆都方便得很。”
村民们口中的“花朝门生态园”,是返乡创业人员崔扬的“杰作”,这里也是竹塘村的游客接待中心,每逢周末、节假日便有周边游客前来休闲游玩。
记者采访当天,游客接待中心外的院坝里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观英滩某校毕业的同学们相约在这里聚会,打篮球、打乒乓、游园子、玩自拍,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村里越来越有朝气了!”和这里的村民一样,村支书孙传相对全村发展充满希望。
特色产业
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说到村里的产业发展,又不得不提到崔扬。作为一个多年在外打拼的打工仔,历经磨难,在稍有成绩后,不忘回到家乡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崔扬回乡发展的决定,让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梦有了盼头。
为带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崔扬于2010年成立了宏扬绿化公司,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村民们的土地,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大型苗木、花卉培育种植基地等2000余亩。
在竹塘村,仅大叶香樟就种植上百亩,唤醒了村里沉睡多年的土地资本。目前,各种苗木已成规模、郁郁葱葱。村民们则与公司紧密合作,实现“公司+农户”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实现种植效益最大化。社员们既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又有就地打工的收入,还有苗木销售和加工的分红。
4组村民崔长英便是受益者代表。“以前就靠老公一个人在外打工,上有老、下有小,生活非常困难。”自从崔长英进入到宏扬绿化公司打工后,既能在家照顾两个孩子,还能打工挣钱贴补家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竹塘村,像崔长英这样就地打工的村民们还有很多。
村民崔龙原家是典型的川南农家院落。记者来到他家时,一家人正忙着挂灯笼、贴对联,一幅喜庆洋洋的场面。“年货早就准备好了,挂起灯笼更有过年的氛围。就等儿女们从外地回来团年了。”崔龙原脸上写满了喜悦。
崔龙原与妻子、父亲都在宏扬绿化公司打工,一年就有十几万收入。“家乡环境好,我们都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指着停在院坝里的车子,崔龙原自豪地告诉记者,家里车子都换了几个了,家乡发展会越来越好。
在驻村帮扶“第一书记”郑森友看来,在帮扶单位威远县委办的帮助下,竹塘村除了依托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以外,还要积极发展更多产业,让更多村民走上小康之路。“我们针对每个贫困户制定了精准帮扶计划,全村脱贫摘帽将很快实现。”这既是“第一书记”的努力方向,也是全村人民的新年希望。
乡土文化
引领文明乡村新风尚
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源于这里的“石坪山歌”,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境优美的竹塘村,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在花朝门生态园,建有石坪山歌、崔氏文化展厅。在竹塘村,摘掉贫困帽、走向小康路,不仅是要让村民们生活更加富裕,也要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把家乡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竹塘村的村民们正为了这个梦想而奋斗。在崔扬等村民的多方努力下,村里组建了“石坪山歌”业余演出队伍,传承和弘扬着这一珍贵而独特的乡土文化。
下一步,竹塘村还将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村民们告诉记者,农历正月初一,村里还将举办文艺演出,唱山歌、耍龙灯,“我们的春节将会过得多姿多彩。”
新闻推荐
◇唐兆权文/图“走哦,听说新权村那个结婚的要坐大花轿,还要演戏,热闹得很。”笔者闻声前往,还果然看人们已经围了里三层外三层,等着看新娘子上花轿。办喜事的新郎叫谭伟伟,是新疆人,新娘叫...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