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红英年威远县向义镇一个叫朱幺婆的妇女通过化缘募捐

内江日报 2015-12-06 23:28 大字

◇杨红英

1900年,威远县向义镇一个叫朱幺婆的妇女通过化缘募捐,将威远一座毁于明末兵燹的古刹高庙子修复重建,更名为静宁寺,而后逐年扩建,竟然成了占地达40000平方米的川南古刹。

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迁到此处。8年的时光,静宁寺用她宽阔的殿宇、慈悲的胸怀给了8000多名学子一个静宁的家园、一方求知的圣地。而八德池里清澈的泉水,字库塔前平整的操场,凉亭边美丽的千叶莲,儒林院里成千的图书,还有庭院楼阁边盛开的芙蓉花,则是静宁寺留给学子们最温婉的记忆。

也许这就是一个女人给这座寺庙刻下的最为独特的印迹吧,而她,如果知晓这一切,一定会感到欣慰。至于寺庙变学校,僧侣变学生,这样的情景她虽然未曾料到,但是我相信一个期望世界康宁的人,一个把一生都献给寺庙的人,一个为百姓送医送药的人,一定能够理解寺庙如此的宿命。

解放后,漂亮的考仙院拆了,变成了青石垒成的粮站。熙熙攘攘的农民成了这里的常客,古板的工作人员成了这里的主人。寺庙变粮仓这样的遭遇,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中是能够理解的,这与静宁寺的精神看起来背道而驰,事实上还是一脉相承,因为至少粮食是维持安宁的重要因素。而后在那场巨大的浩劫中,寺庙的主体建筑能够保存下来,这难道不是它及时改头换面带来的最好结局?举目望去,那些曾经兴盛一时的云天寺、碧佛洞,哪一个不是历史悠久、香火不断,却几乎同时灰飞烟灭。静宁寺以它的包容,终究为自己换来了暂时的静宁,虽然牺牲了一些精美的亭台楼阁。

如今,巨大的静宁寺一半荒废,一半兴盛。兴盛的是西院,这里“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厚厚的青苔与古老的青石阶融为一体,朴素的青砖青瓦与高大的绿树相衬。这里干净整洁,无论是殿宇里的菩萨,还是回廊的栏杆,还有天井里“日”“ 月”形的水池,都有佛家的风范。在世俗的包围中,在不大的山林里,沿着一级一级的青石阶,穿过重重殿堂,拜会一个个菩萨,对人的心灵是一场洗礼。无论你是谁,在这里,至少能获得暂时的宁静。

而荒废的东院呢,那里有巍峨高大的写着“浩气凌霄”四个字的大门。走进门内,穿过五福桥,面前是三个古朴的门洞。门洞后面荒草萋萋,两个掉了半边脑袋的石狮子仰天长啸,仿佛在诉说当年的繁荣。站在石狮子旁,看四周依然挺立的两层砖木结构的房屋和漂亮的风火墙,整个人仿佛置身于民国年间,与它一起去经历了一场百年沧桑。

经过战争洗礼、改换门庭等一系列变故的静宁寺,一直用她维持百年静宁的气度和智慧,为自己和世间带来永恒的静宁。

新闻推荐

威远县委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以良好精神状态促改革谋发展

(记者徐静)11月30日下午,受副市长、威远县委书记曾云忠委托,县委副书记、县长罗平主持召开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县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及有关领导、专项小组牵头单位、...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