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业“BOT”——开启致富模式

内江日报 2015-11-28 23:31 大字

◇本报记者徐静张小丽文/图

威远县向义镇村民徐跃贵,曾是一名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普通农民,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如今,他摇身变成了一名产业工人,管理着175亩无花果,未来他将免费接手现在管理的无花果基地,成为它的主人。

身份的转变源于政府开启农业“BOT模式”。

2012年,威远县首开全省先河,采取“BOT模式”发展无花果产业。具体做法是,无花果产业发展推行业主流转承包土地,集中种植经营无花果。前期统一种植矮秆农经作物,种植5年后(第6年),达到丰产果园标准,无偿移交给农民专合组织或原土地承包经营者经营管理。

同时,政府给予业主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前三年的土地流转费和前两年的培育管护费分别按照一定的比例标准进行补助,通过这种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业主大户流转,推动产业发展。

农业“BOT模式”不仅让农户在自家地上打工赚“双份钱”,而且通过土地流转金补贴、实行订单收购,也降低了业主投资风险。威远县向家岭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游勇说,合作社对每一个承办果园的村民,按每亩一年320元的标准给付管理费,并无偿提供管护材料和技术,果子成熟时还要给大家分红,共享成果。“每月仅管护无花果,每人就可收入1500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流转土地的流转费。”游勇介绍说。

据威远县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华友介绍,“BOT模式”能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费,增加务工收益的同时,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在熟练掌握无花果栽植技术后,还可自行管理。可以说,农业“BOT模式”撬动了威远县整个无花果产业,最终受益者是当地老百姓。

截至目前,威远县在新店、向义等镇建成了万亩无花果标准化种植基地,栽植无花果5.3万亩,其中集中成片种植规模达2.5万亩,年产量3万吨,年产值达9.1亿元。初步形成“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基地现已发展专业村20个,种植户5000户,种植面积和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新闻链接:

什么是“BOT模式”?

BOT是 Build-Operate-Transfer的英文缩写,通常直译为“建设-经营-转让”,该模式常见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012年12月,威远县引入“BOT模式”,尝试发展林业经济,即业主集中流转农民土地,成片种植无花果并管理,其间所有收益归业主。与此同时,政府给予业主土地流转金补助:第一年补助100%,第二年补助80%,第三年补助60%,第四五年进入无花果盛产期后,停止补助。5年后,流转土地达到丰产果园标准,业主将其移交给农民自主经营,以后收益由双方分账。

新闻推荐

中国改革(2015)年会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层研讨会在内江市举行陈昌智发来贺信 宋晓梧高烽讲话 杨松柏马克致欢迎辞

(记者刘小玲)11月28日至29日,“中国改革(2015)年会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高层研讨会”在内江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江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承办...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