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东北中山中学:流亡抗战在威远
◇杨汉明 本报记者 徐静
静宁寺建筑群位于威远县向义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寺庙在历经数百年的沉淀后,已有一些残破,但是关于那里的一段抗战记忆历久弥新。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东北中学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于1939年迁址静宁寺办学8年,在那里宣传爱国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赋予了静宁寺丰富的爱国革命内涵。
一
1936年11月,北平危急,学校于11月12日撤离北平,南下南京附近的江宁县板桥镇。从此,救亡图存、不畏艰险的师生们开始了步步惊魂的万里流亡。
1937年11月11日,上海失陷,危及南京,学校又于11月19日撤离板桥镇,抵武汉再南下,于次年1月5日到达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永丰镇的璜璧堂。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湖南告急,学校随即派迁校先遣队入川寻求新校址,并于11月12日撤离璜璧堂,拟入川。当年12月20日,民国四川省教育厅就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等校借用静宁寺办学发专函给民国威远县政府。之后,该校迁校先遣队立即前往静宁寺做改建校舍、制作课桌等筹备工作。由于战局恶化,蜀湘已难直达。学校只得先入广西,经桂林,徒步800里至宜山怀远镇,并在那里复课3个月后,化整为零至贵阳集中,再从贵阳至重庆、至泸州 、至自贡,在经历了非凡的磨难之后,于1939年5月22日到达静宁寺。
二
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静宁村境内,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是川南最大的庙宇之一,曾在川东、川南乃至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享有盛名。
昔日的静宁寺殿阁连绵、结构精巧、气势宏伟,以高耸入云的龙华亭为统领,以考仙院、儒林院两大建筑群为主体,错落有致、壮丽豪华的众多亭台楼阁构成了寺院庞大的建筑群。寺内有洋槐、垂柳,小桥流水,护寺河畔的木芙蓉花常开不败。寺外,条条乡间小路蜿蜒伸向坡前田边。对面的山冈上,一棵古老的黄桷树与之遥遥相望。寺庙前临荷塘,后倚小山,坐落在碧绿田野的起伏浅丘之中,风景秀丽如画。
三
学校的入驻,给这座古庙增添了活力,在它的庭院殿阁之间传播的是琅琅书声和复土还乡的爱国思想。这群来自白山黑水的流浪儿,无限地眷恋着长白山和黑龙江。学校的校旗、校徽、校歌表现的均是不忘白山黑水这一主题。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师生们只能以校为家,国难家仇形成了这个“家”极强的凝聚力。
刚入静宁寺,学校就为在重庆“五三”大轰炸中罹难的两位老师和三个同学举行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全体师生悲唱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涨,报仇的担子让我们承担!”家乡沦陷,家园破碎,使他们从未忘记家国之仇。他们以歌咏、演剧、壁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种民主进步活动,不断传播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
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山”师生借歌抒发复土还乡的情怀和激发抗日救亡的斗志。凡是歌颂抗日战争的歌曲,“中山”师生都会唱。在课余、在节日、在假期,歌声此起彼伏。《松花江上》、《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毕业歌》等歌曲激荡着每一颗年轻的心。
每年的“九一八”,全校师生都要整齐列队,面向东北,满怀悲愤,哭唱由学校老师创作的《流亡三部曲》,它充满了对失去的壮丽江山的怀念和对颠沛流离生活的控诉:“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由郝泠若老师作词、马白水老师谱曲的《校歌》“白山高,黑水长。江山兮秀美,仇痛兮难忘。有子弟兮,锁尾流离,以爱国主义为归向……我来自北方兮回北方”坚定了大家抗日必胜的信心。郝泠若老师所作的《九月秋》“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我有仇,报仇!报仇!报仇!三千万同胞等我们救,千万方的失地等我们收。父母、兄弟、庐舍、田畴,不堪回首。说什么功名富贵,说什么好景难留,一切都非我所有,一切都非我所有。起来!起来!把敌人打退。起来!起来!把强盗赶走!”激励同学们担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重任。
五
演剧是“中山”的传统。每逢元旦、春节、校庆日,学校就会上演一些剧目,比如《雷雨》、《以身作则》、《小人物狂想曲》、《血祭九·一八》等。剧目有大有小,有传统的,也有自编的,并多次到附近县市公演。这些进步话剧的演出,加深了同学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山”还非常盛行壁报。早在西迁途中,鄂广居老师就在《中山周报》上作东北十二月风物画,每月一幅,壮绘家乡景物,以唤起学生对沦陷故土的思念。到静宁寺时,已有《圣火》、《路》、《维他命》、《静宁风》、《希望》、《激流》、《青年文艺》等十余种壁报,主要张贴在寺内考仙院的黄庭、清音两阁墙壁上。 壁报坚定了大家抗战到底的决心,激励同学们不忘国难家仇。高年级学生常常用自制的收音机,把收到的最新前线战况记录下来,登在自己办的壁报上。众多壁报使静宁寺显得并不宁静,它向同学们传达时局变化以及民主进步的呼声,使同学们的思想日趋成熟。
歌咏、演剧、壁报锻炼了同学们的才干。百花齐放的壁报孕育了一批像孙辑六(报告文学《欧阳海》作者之一)、丁耶(中国满族作家最高奖——荣誉奖获得者)、杨犁(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任馆长)、杨星火(著名军旅诗人)一样,从“中山”文坛走向中华文坛的佼佼者。“中山”的舞台造就了像关尔佳(《智取威虎山》等多种名剧的导演者)、萧向阳(中国电影界多产编导)这样的优秀人物。
8年时间,共有4000余人就读该校,学校的升学率一般都在90%以上,其中不乏专家、学者、名流。他们中有:荣获克伦宾奖章的亚洲第一人、中科院院士赵鹏大;著名史学教授、美籍华人吴天威;荣任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外语翻译的翻译家章琨;著名数学教授丁尔升和原子、分子物理教授黄崇圣、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任馆长杨犁、《智取威虎山》等多种名剧的导演者关尔佳……
六
“中山”的悲惨流亡是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一个缩影。学校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在威远的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学校于1946年10月迁回沈阳,1949年1月结束于北平解放,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96年“中山”复校于沈阳,定名为东北中山中学。
(相关文史资料和图片由威远县档案局提供)
新闻推荐
(记者兰萍)在这里既能看到娇羞的荷花,又能赏到嫣红的紫薇;既能摘到新鲜的无花果,又能品到可口的桂圆……日前,记者从威远县委农工委获悉,威远县正在全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条长约20公里的魅力乡村旅游...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