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近崔海斌——一切经历,都是宝贵财富

内江日报 2015-06-21 00:34 大字

■ 人物简介

崔海斌,威远县人,2015年2月退休于威远县档案局。生性豁达,兴趣广泛,爱写文章,爱练书法,爱外出采风摄影。现为内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内江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威远县诗词学会会员,威远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本报实习生黄小梅文/图

认识崔海斌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正确面对,一一克服。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他秉持儒家“温良谦恭让”的理念,真诚友善,亲近随和,得到朋友的一致认可。

■ 乐观面对艰难岁月

由于父亲去世得早,崔海斌在小小年纪就承担起了部分家庭重担。他回忆,十多岁的时候因生活所迫,他经常往返40多公里挑煤炭卖。凌晨4点过出门,挑100斤煤炭到集市,来回需两天时间,可以赚2元钱。挣钱不易,但能为家里分担,他还是觉得有成就感。

有一年夏季的一天,崔海斌早上空着肚子挑煤炭到街上卖,中午时分,头顶骄阳似火,他光着脚走在滚烫的石子路上,如上“刀山火海”。途中见稻田边有谷草,便扯一把谷草拴在脚下当草鞋,没有谷草了再扯野草,饥渴、炙烤、煎熬,让他一边走一边哭。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崔海斌也从不丧失斗志、颓废消沉。到了部队后,更是积极上进,哪怕再苦再累再艰险,也勇往直前。1993年,崔海斌转业回到威远县。在这之前,他在部队待了将近20年。从一个炊事员到连长、参谋、副参谋长,崔海斌同样走过一段艰辛、奋发、拼搏的历程。

■ 寻找美、记住美、传递美

崔海斌说,他把生命里的每一次经历都当作宝贵的财富,不管是艰苦的过去,还是美好的现在。

除了用文字的形式记录生活的点滴,崔海斌还喜欢用相机寻找美、记住美、传递美。几年来,为了拍摄山间云雾,崔海斌经常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出发,到了拍摄点,大多是悬崖陡壁、荆棘丛生。如果是夏日的早晨,林间要么是露水,要么是雨水,为了寻找最佳拍摄角度,他不得不在草丛、树丛中穿来穿去,全身上下经常湿淋淋的。

崔海斌说:“只要能拍到一个美景,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一次,他带上摄影器材,只身一人来到观英滩镇,在村民的小旅馆中休息一晚后,凌晨4点半就起床,独自踏着月光前往牛角岩。他满足地说:“当时行走在林间小路上,真正地感受了一回‘明月松间照\’的宁静。”随着天边朝霞升起,他又完成了一次美的定格。

回忆起外出采风的经历,他说,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总认为世界都是美好的。

■ 积极传递正能量

为了发扬光大家乡的传统文化“石坪山歌”,多年来,崔海斌常前往观英滩镇,协助有关人员对石坪山歌进行收集、整理、宣传和推广。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石坪山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观英滩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这一成绩的取得,无疑有崔海斌的一份心血。对此,崔海斌却淡然地说:“这没有什么,能为家乡做一点贡献,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很知足。”

崔海斌的好友胡卫东告诉笔者,牧童兄(崔海斌笔名为清溪牧童)不仅为家乡的发展积极努力,写的文章也充满正能量,引人向上向善。一株不会说话的雪松,一只毫不起眼的麻雀,在他眼里都是与自己平等的生物,若它们的命运因他发生了某种改变,牧童兄都会感慨万分,或者会深感内疚。“读牧童兄的作品,就像饮一杯清茶,清冽又回味无穷,这与他多年来的文学积累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密不可分。”胡卫东说。

作为朋友眼中的“知心大哥”,崔海斌一直以来都是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正如他所言:“经历就是一笔财富。”积极面对,就是传递正能量。

新闻推荐

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易平实习生谢舒蕾文/图近段时间,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了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的新闻,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也再次敲响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警钟。那么,内江市关爱留守...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