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场九节龙”——巨龙“九节”舞 文化代代传
新场镇位于威远县以西20多公里,那里有一个传承了600多年的习俗——舞九节龙。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是新场镇一年一度的舞九节龙闹元宵民俗活动,也是新场镇最热闹的盛会。男女老少纷纷出门看舞龙活动,在热闹欢腾的氛围中,迎接新的一年。
2013年,新场镇九节龙舞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新场镇舞九节龙的习俗起源于何时?又是怎样传承至今的呢?
◇本报实习生 晏治权
600多年前的传说
当一个外乡人来到新场镇,观看了一场九节龙闹元宵,或许他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新场镇的龙断成了九节?当地人会说,因为新场镇的这条龙本身就是九节,是由祖先传下来的。
或许外乡人还会有疑惑,这个疑惑则需要由流传于新场镇600多年的传说故事来解答。
现年61岁的罗君泽在九节龙协会里担任“艺术顾问”,策划、编排节目,是这个组织里的“军师”。当然,他对九节龙的来历故事也是了如指掌。
相传明代新场建场镇不久,一年突发暴洪,洪水淹过了河堤,漫上街道,房屋进了几十厘米深的水。人们见洪水来势凶猛,在狂风暴雨中纷纷爬上山坡躲避洪灾。
当人们站在高处往下看时,发现新场河里有一条巨龙在翻腾,掀起一丈多高的波浪,连河堤也被拍裂。巨龙沿河兴风作浪,桥梁被冲塌。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这条巨龙仍然没有停止作恶的迹象,一路任性地摇头摆尾嬉戏闹腾。
当人们眼看着巨龙毁坏自己的家园,却束手无策之时。只听见天上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下,“夸哒”一声将这条巨龙拦腰劈断,可巨龙并没有丧失作恶的能力,仍在极力挣扎、翻腾。山崩地裂的雷电继续,那闪电光亮如同数丈火焰追着巨龙继续猛击、熏烧,震耳欲聋的惊雷和剌眼的闪电将巨龙击为九节,巨龙终于被制服,而后洪水平息。
罗君泽说,后来新场镇发大水,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会不会是这条巨龙在作怪。于是,人们便用竹篾编制成九节巨龙形,用喧天锣鼓代替雷声,用火药做成焰火代替闪电追着九节龙猛烧。由此演变为一个习俗——烧九节龙。
罗君泽所知道的故事由祖辈一代代传下来,新场镇几乎家喻户晓。他说:“哪个都晓得,传说就是烧九节龙习俗的依据嘛,后来新场真的没再发过当年灾难性的洪水,那应该是人们运用智慧,通过努力对河道不断治理,改善了环境的功劳。”
传说归传说,烧九节龙的习俗则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并成为一种根植于新场镇的传统文化。
全镇人民的盛会
新场镇有一个名叫“长坝市”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大多姓李。2013年,新场镇九节龙申报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成立了“九节龙协会”。协会有明确的分工,分为舞龙组、烧花组、制作组、锣鼓组、编导组和后勤组等,由李道军担任会长。
每逢元宵节,九节龙协会最繁忙的时期就到来了。正月十三的头几天,李道军就得走家串户,将协会成员们召集起来,为元宵节活动做各种准备。
正月十三下午,在唢呐、锣鼓、铙钹等传统乐器的伴随下,举行出龙仪式。“这是个隆重的时刻。”李道军说,“需邀请法师做道场。”法师的各道程序完成之后,舞龙者举起九节龙缓缓过井穿烟而出,“算是九节龙正式出海面世”。
出龙仪式后还要举行开光点相。九节龙继续在锣鼓乐声伴奏下来到庙前,龙头高昂,龙身盘绕,面朝庙门,在花炮声中接受法师、长者或是九节龙的传承人为龙头上彩点睛。“开光点相后这条九节龙便有了灵气”。之后,九节龙才可以正式上街到四村五邻开展活动。
开展活动主要是由九人扛着龙头龙身龙尾,到居民家中进行朝拜。由一个人提一个红灯笼打前战,挨家打上大红贴子,向主人预示,龙灯要来朝拜。主人会准备红包、花炮等迎接。两人举着写有吉祥如意、富贵平安等字样的方台型灯笼,每到一家就讲一些由一组组打油诗组成的吉利话,向主人家送上祝福。
正月十三到十五晚上,即到街上表演。这几天晚上,新场镇家家户户的人们均聚集在一起,等待着九节龙表演。李道军介绍,表演开始由一条完整的龙畅游而出,一番翻江倒海之后便进入烧九节龙的高潮部分。在热闹的鼓乐声中,人们点燃用竹筒装上火药制作成的焰火追烧断成九节的龙。九节龙在焰火不停地追烧下,一边跑一边表演,开四门、盘龙、回龙、转圈、穿花、绕火塔、摆成一字长龙,分别摆出“天”、“下”、“大”、“吉”等字样。
活动进行到正月十五零点过后甚至通宵结束。接着,九节龙由两排红灯笼、锣鼓、唢呐等乐器跟送下走向河中,在法师的“监护”下举行完送龙归海仪式,一年一度的九节龙活动全面结束。
自主自觉的传承
如今,九节龙已经在新场镇的历史上空舞过了600多年。罗君泽告诉笔者,在这段岁月里,九节龙表演曾有两次中断,一是1960年的自然灾害时期,二是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后,九节龙立即在新场镇这片家乡土地上“复活”,通过新场镇人民自然的接替与传承,演变为现在元宵节烧九节龙的习俗。
李道军透露,九节龙表演最开始是由长坝市人丁兴旺的李氏家族主张。湖广填四川后,演变为由陕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五省李姓大家联合执掌操持,还专门雕刻了一枚“五省祥龙”字样的印章,加盖于出门朝拜的帖子上。直到现在,九节龙协会成员里大部分均是李氏族人。李道军围坐在人堆里,指着协会里的李氏族人介绍道:“这个是制作组的李顺寿,这个是舞龙组的李胜,这个是烧花组的李刚……”
现年69岁的李顺寿是九节龙协会里年龄最大的成员。20岁时,在家族的影响下,他加入了舞龙队。年轻的李顺寿因为身材瘦小,活泼伶俐,理所当然操持了九节龙的重头戏——举龙尾巴。为什么举龙尾巴是重头戏?李顺寿情绪高昂,双手并用比划着说:“龙尾巴在水里左右摇摆、拍打,掀起惊涛骇浪,必须要一个跑得快的年轻人来举,而且烧焰火的时候着重烧尾巴。”
“我老了,跑不动了,这个活路就交给下一个年轻人。”李顺寿感慨说。如今,李顺寿主要负责制作九节龙,在他看来,不管做什么,只要属于九节龙协会的一份子就行。
“制作九节龙虽说相当于搞‘后勤工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做。”李顺寿得意地说,制作前需事先准备好较干的竹子,其后划成竹篾分节编制。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七节,每一节直径30多厘米,长80厘米,编制完成之后再糊上彩色油纸,“光粘龙头都要花费好几天时间”。接着,再给每一节安置一根一米五到一米八的竹竿,以便执掌操作。
“好看”、“霸气”是制作九节龙的要求。前后1个月时间,九节龙才能全部制作完成。笔者观察到,九节龙的龙头、龙尾,七节龙身分开来是一个个竹笼,将一节节相连,便是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
执掌龙头的李胜被称为“龙头大哥”。他介绍,表演所用的龙头重20多斤,一套节目下来,需要托举10分钟左右,“舞龙头的人既要年轻力壮,又要经验老道”。李道军介绍,目前九节龙协会成员年龄在20岁到69岁不等,现年45岁的李胜再适合不过。
作为土生土长的新场镇,李胜从小受到家族的影响,伴随着九节龙而成长。年长后,李胜自然而然地从老去的父辈手中接过九节龙传承的大旗,继续昂着龙头,将九节龙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新场镇的九节龙文化深入人心,当地的很多小孩对这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为此,今年新年伊始,开学第一天,新场镇中心校专门请舞龙队到学校为孩子们表演,表演结束后,不少孩子希望在课余学习这门传统文化。
李胜说,大家的心中有这条龙,它是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属于新场镇所有的人,他和舞龙队的其他成员,有义务将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段春秀2014年,位于威远县连界镇的石板河景区声名鹊起,但却遭受“成名之痛”,去景区的游客太多,道路一度“瘫痪”,私设摊点、随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给景区生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