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技术会管理 敢创新“新型农民”让人刮目相看
◇本报记者 兰萍 文/图
1月8日,数九寒天,天空飘着细雨。威远县向义镇四方村的杨晓燕和丈夫却丝毫不受天气影响,在地里辛勤劳作,为种植大棚黄瓜做准备工作,“现在开始准备,黄瓜开春就可以上市了。”杨晓燕指着眼前十多亩大棚蔬菜说道。
杨晓燕1981年出生,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外面的生活太漂泊,不仅生活不稳定,还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杨晓燕回忆道,“可是回来能做什么?只有当农民。”
可杨晓燕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农民,她跳出了祖辈已经划定的圈子。3年前,她在当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承包了十多亩土地,种起了大棚蔬菜,并且全部采用新技术栽种:基地采用标准化建设、耕种采用机械化操作、灌溉使用喷灌方式。
“种大棚蔬菜前期投入很大,老一辈人不怎么理解。”杨晓燕认为,父辈在发展农业产业方面思想相对保守,不敢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技术更是不愿轻易尝试。但事实证明,杨晓燕的选择是对的,据了解,夫妻俩种植大棚蔬菜每年收入十多万,这个数字更加坚定了夫妻二人继续当农民的信心。
杨晓燕是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代表,像杨晓燕这类的农民,懂技术、会管理、敢创新,他们的出现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成了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2014年5月,威远县在向义镇四方村举办了首届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0名农民参加培训并领取职业资格证书,杨晓燕就是其中一个。
“参加培训课后,我更加有信心了。”杨晓燕告诉记者,培训完后,夫妻俩又承包了十多亩地,准备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新店镇文丰村11组村民李先明和杨晓燕是培训班的同学,如今,他的产业已经发展到了50亩。
绿油油的莴笋、鲜嫩的芹菜,此时,李先明的大棚正酝酿着丰收的喜悦。他估算,每亩地每年收入能达到四五万。
李先明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根本不能想象如今的“风光”。“以前啥子都做过,但收入都不高。”后来,他看到周边的村民都发展起了大棚,自己也动了心,一口气承包下30亩土地,在参加培训班后又发展了近20亩大棚。“只要懂技术、懂管理,当农民也可以轻轻松松挣钱。”李先明说。
记者从威远县农工委获悉,为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该县制定了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办法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实施意见,完成家庭农场注册登记26家。 同时,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该县还将评选一批示范性家庭农场,并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一定支持。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了内江市推动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威远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仅是其中一个缩影。
据悉,2014年以来,内江市农业部门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到乡镇农村开设“田间课堂”,把“农技教室”设在田间地头,同时通过理论学习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员“取到真经”,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内江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统计,2014年,内江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达到27家;建立联合评定示范社的工作机制,评定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65个;全市工商注册家庭农场468家,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1955名,探索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的农业经营模式。
新闻推荐
“民心所向,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内江市环保局2014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韦小梅文/图“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一句老百姓口中耳熟能详的话语,道出了广大老百姓对于“绿水青山”的深情渴望。而内江市环保局,作为守卫内江市“绿水青山”的主要职能部门,...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