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业“BOT”挖出“金娃娃”

内江日报 2015-01-27 01:28 大字

今年62岁的徐跃贵是石坪村土生土长的农民。

过去,徐跃贵家的4亩田地都种着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只有1万多元的收入。“‘活路\’干得累,收成还得看‘天\’。”

如今,村里借着深化农村改革的东风,采用“BOT模式”发展无花果种植,徐跃贵的收入直线上升。“一年找10万块钱没得问题。”徐跃贵高兴地说——

◇本报记者田映丽文/图

1月22日,冬日的阳光温暖地洒在甜城大地。

“除草、修枝、防治病虫、施肥……都是我的工作。”在威远县新店镇石坪村,村民徐跃贵正在为无花果树施底肥。他管护着240亩无花果树。

今年62岁的徐跃贵是石坪村土生土长的村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农村守着土地就只有在土里刨‘生活\’了。”徐跃贵说。

徐跃贵家一共有4亩田地,过去都种植着传统的农作物玉米、水稻等。然而,辛苦一年,徐跃贵也只有1万余元的收入。他感叹道:“‘活路\’干得累,收成还得看‘天\’。”

“土地里刨不出金娃娃。”曾经,徐跃贵以此鼓励唯一的儿子要跳出农门。“娃娃考上大学,四年学杂费花了6万元钱,生活费全靠亲戚赞助。”徐跃贵告诉记者。

然而,在2012年,徐跃贵的想法发生了彻底改变。

2012年,金四方果业公司的到来,让石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规模种植无花果,威远县林业局改变投入方式,依靠引进业主,采取全省首个林业“BOT模式”发展无花果种植。与传统的直接将土地流转几十年给业主的模式不同的是,该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业主建设并作为有限的年限经营,最后无偿移交给农户。

按照该模式,金四方果业公司流转了包括新店镇石坪村、文丰村,向义镇四方村等三个相邻村3000多亩的土地大规模种植无花果。

“那一年,村年人均收入是6000多元钱。”石坪村支部书记兰发奎告诉记者。

说起“BOT”,徐跃贵和许多村民一样,并不了解。“建设-经营-转让,即业主集中流转农民土地,成片种植无花果并管理,其间所有收益归业主。与此同时,政府给予业主土地流转金补助:第一年补助100%,第二年80%,第三年60%,第四五年进入无花果盛产期后,停止补助。5年后,流转土地达到丰产果园标准,业主将其移交给农民自主经营,以后收益由双方分账。”当镇、村干部就BOT模式作了清晰解释后,当时90%的村民都愿意将土地流转,仅有少数有劳动力的家庭抱着犹豫的态度。

徐跃贵家4亩田地流转后,一年有着1600余元的流转金。此外,徐跃贵被聘为了无花果园的管护,与村民兰群英、黄凤兰一起管理240亩无花果,按照一年320元每亩的管护费计算,徐跃贵每个月领着2000多元钱的管护工资。每年7月至10月是无花果的采摘期,为业主采摘果实,工钱还得另算,每斤3毛钱。去年,徐跃贵就获得采摘工资近3万元。

不仅如此,徐跃贵还以每亩50元的价格从业主手里又流转回来100亩土地,在无花果林间种花生、大头菜等农作物,这为徐跃贵每年带来了4万余元的收益。“种子、化肥、薄膜等都是业主免费提供,既为业主保住了土壤的肥沃无杂草,也为村民提供了多渠道的增收。”兰发奎说。

“一年找10万块钱没得问题。”谈到无花果栽种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连徐跃贵自己都直呼:“土地搞活了,真是惊人!”

如今,村里的年人均收入已经增长到了1万元以上。种植无花果,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给村子带来了变化。

“过去,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全是泥巴凼凼;如今,水泥路、便民路都修好了。”徐跃贵向记者诉说着村子的变化。“去年村里还修建了休闲广场,一到傍晚村民也像城里人一样,跳起了欢快的坝坝舞。”徐跃贵高兴地说。

威远县创新地将“BOT模式”引入到林业,开启了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如今,无花果产业作为威远县现代林业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共栽种无花果林近3万亩。去年8月,威远县还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发文命名为“中国无花果之乡”。

新闻推荐

威远县小河镇诚邀退休干部献计 共谋全镇发展

(杨林)2月3日,威远县小河镇召开老干部迎春座谈会,近20名来自各条战线的退休老干部欢聚一堂,共话小河镇来年发展。座谈会上,镇有关领导通报了2014年小河镇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向老干部汇...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