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乡,就是我们创业的热土

内江日报 2015-01-29 01:28 大字

1月28日,内江市召开2015年劳务开发暨优秀务工人士迎春座谈会,近200名务工人员应邀出席,11名优秀务工人士代表、11名优秀返乡务工人士创业明星在会上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扬。

近年来,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当天,记者采访了与会的几名优秀务工人士及返乡创业人员,听他们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畅谈对家乡建设成就的感受——

钟健:

从追梦者到致富领路人

◇本报记者 刘小玲

从一个煤矿企业的“打工仔”,成长为涉足苗木产业、煤矿、砂厂等多领域的“小老板”,他有过艰辛的打工经历,也有着多元化经营的创业之路。从追逐个人梦想,到不断为家乡百姓谋福,他感谢党和政府创造的良好创业环境,也感激自己一步一步的踏实付出。

37岁的钟健,出生在隆昌县李市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钟健在泸州某乡镇的一家煤矿企业担任会计,同时负责管理煤矿的地面货场、井口检查、配电房运营、伙食团等工作。这样的“苦差事”,钟健并不觉得辛苦,但每月工资却只有700元。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在一次煤矿企业重组合伙人时,钟健凭借老板的赏识在煤矿入股,摇身当上了合伙小老板,这一干就是8年。

大学毕业的钟健,在煤矿也算得上是一个“文化人”。照理说,钟健会在煤矿行业有更多作为。但2008年,钟健毅然退出煤矿工作,回到老家选择重新创业。

“离乡在外,总要牵挂家乡。”钟健说。

通过考察,钟健将创业项目瞄准了苗木产业发展,在老家李市镇租地110亩,投资了绿化树的种植。实现了自己创业梦想的钟健,又思考着怎样带动家乡更多的老百姓富裕起来。随着种植基地的不断扩大,钟健成立起了隆昌县春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承揽城市绿化、厂矿的绿化小工程等。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钟健更加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如今,合作社已有40多名社员,仅返乡回来的农民工就有10余人。曾经在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

而钟健并不满足于此,又开始涉足加油站、砂厂等领域,在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不断谋福家乡更多老百姓,为当地100多人解决了就地就近就业问题。

“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创业环境也很好。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工朋友回到家乡就业创业。”作为优秀返乡务工人士创业明星,钟健仍在规划着新的梦想。

黄辉:

出门打工不如回家创业

◇本报实习生 包中强

内江经开区壕子口街道辖区居民黄辉曾是内江市某国企职工。2008年8月,因为国企改制,他辞职离开了工作二十多年的企业管理岗位。不久之后,在朋友的引荐下,黄辉前往简阳一家民营企业打工。黄辉说,虽然在企业待遇也很不错,但自己心里一直有创业的念头。

在简阳工作期间,黄辉两次回内江参加创业方面的培训,学习怎么生产、销售以及盈利……让他受益匪浅。黄辉至今还记得当时培训教材中的一个案例:一个家住旅游区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没用多长时间就“闯”出了一片天地。这让他很受启发,再加上长期两地奔波的辛苦让他和家人都感到疲惫,更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

2012年回到内江后,黄辉和家人商量,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在家门口附近开一家小面馆。“因为开面馆需要的资金少、启动快、盈利快。”

对于黄辉来说,多年的企业管理工作经验为其经营面馆打下了基础,然而做面条却很“考手艺”。“卖的面条和自己在家吃的面条完全是两码事。”于是黄辉踏上了去成都的拜师学艺之路。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晚上十点多才收工,虽然很辛苦,但他甘之如饴。之后,他学成归来,投入两万多元,在壕子口街道辖区内开了一家面馆。

黄辉一边开面馆,一边仍不忘学习“充电”,平时他最爱看《中国十大面条》等美食节目。他还积极将自己在成都学到的技艺和内江面条的本土特色相结合,力求做出更好吃的面条。并靠着诚信经营赢得了良好口碑。

“现在每天早上九点钟我的面条基本就卖完了,每天可以卖30多斤。”谈到面馆的经营现状,黄辉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不过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内江的面很好吃,但是至今都没能推出去,我希望今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外地人知道内江面的味道!”

回到内江已有两年多的时间,黄辉说,在他的印象中,内江这些年的变化很大,城市道路越修越宽,大厦越建越高,城市环境越来越干净美丽,他和家人生活在这里也越来越幸福。

张泽忠:

昔日“打工仔” 今日“大羊倌”

◇本报记者 田映丽

张泽忠是资中县明心寺镇宜古寺村的养羊大户,也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他曾南下务工10余年,2012年回乡创业,通过远程教育节目学习养羊技术,并投资修建养羊基地,建成生态养殖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800余亩。在张泽忠的影响下,周围的农户也纷纷走上了养羊的道路,目前他已带动养羊户70余户,并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

2012年之前,张泽忠还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打工仔。2011年7月,在成都打工的张泽忠回家看望父母,碰上村里正在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培训会上,讲了一个重庆人回乡养猪创业致富的故事。”张泽忠说,这对他的启发很大,使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1年9月,张泽忠拿出自己打工攒下的10万元钱,从湖南引进了50多头种羊进行散养,开始了创业之路。但由于技术不过关,第一批羊仔不明不白地死了一大半。

“创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但一定要坚持。”通过自学和求教,张泽忠掌握了种羊养殖防疫、种羊产仔护理、种羊繁育技术等,有效解决了羊仔抵抗力低、易感染病毒等问题。

与此同时,张泽忠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种羊的养殖问题,还必须规范圈养。在村委会的协调下,建羊圈的400亩土地得到了落实。此外,从亲戚那里借来的钱加上信用社贷款,资金也基本得到了解决。两个月后,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规范化羊圈建了起来。张泽忠又先后从湖南、云南引进了乌骨羊、黄羊、黑山羊3种高品质种羊进行自繁自养。

2013年,张泽忠的羊圈繁育羊仔达100多头,出圈成品羊170多头,实现年纯收入30多万元。2014年,他实现年纯收入50万元。

为了带动周边的村民致富,张泽忠创业成功后成立了“精羊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把羊仔“寄养”在村民家里,让村民在家养殖,羊仔长大后还帮助他们销售,这样不但可以帮助乡亲们降低养殖成本,还可以规避养殖风险。如今宜古寺村和周边其它几个村已有70多户村民开始养羊。

“今年,我计划扩建养羊基地,发动更多的老百姓和我一起创业。”张泽忠说着自己的心愿。

曾勇兵:

我不能在外打一辈子的工

◇本报实习生 唐泽学

在东兴区双才镇街上有间专卖毛线的小店,店里摆满了各种颜色的毛线。毛线店的老板叫曾勇兵,今年45岁。1月27日下午,笔者采访了曾勇兵。他告诉笔者,初中毕业后,他也曾先后两次外出打工,但“不能打一辈子的工”的念头促使他回乡创业并取得成功。

1987年,初中毕业的曾勇兵参加了内江市第二期家电维修培训班,培训完后,曾勇兵去到成都一家公司当了一名电工。“当时每天超负荷工作,待遇也很低。”在成都打工3年后,曾勇兵回了家,在家呆了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曾勇兵再次外出打工。

1990年,曾勇兵回到家乡,用打工多年的积蓄在双才镇上租了一间店面,开起了家电维修店。“我不能打一辈子的工。”曾勇兵说,他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家电维修店的生意越来越好,逢场天在店里维修,不逢场就下村为村民服务,几年时间有了不小的收入。

“如今,我在镇上买了店面和车子。”曾勇兵告诉笔者,看到家电维修生意开始衰退,2010年,他把家电维修店改为了毛线销售店。

2014年,曾勇兵发现,不少农村人都喜欢买加工好的毛衣,发现这个商机后,他自己去学了加工技术,买回设备自己加工毛衣,现在,附近乡镇的村民都喜欢到他的毛衣加工店买毛线加工。虽然目前小店每年只能赚3万多元,但他觉得只要继续坚持,日子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

“争取再过几年,在内江城里买套房子,扩大自己的毛线经营规模。”曾勇兵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2014年,曾勇兵还当上了双才镇滴水村的村主任。上任后,曾勇兵没有忘记群众,积极给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经过这些年,我自己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裕才是真富。”曾勇兵表示,下一步,他将吸收部分村民加入他的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领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夏玉芬:

从深圳回来我就再也不走了!

◇本报记者 田映丽

“家乡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这是夏玉芬谢绝老板娘盛情挽留时说的话。今年45岁的夏玉芬是威远县界牌镇漫水村人,2014年年底,夏玉芬离开了务工16年的深圳回到家乡。“回来了我就再也不走了。”夏玉芬说。

1998年,夏玉芬像很多村民一样,选择了南下务工。“那时候娃娃才六七岁,为了挣钱只得狠心将娃娃留给老人照看。”夏玉芬告诉记者。

进工厂、帮餐厅、卖服装……在深圳,夏玉芬干过很多工作。“最开始,只能选择进工厂或者帮餐厅,虽然工资只有1000多元,但毕竟包吃包住。”夏玉芬有着这样的打工经验。她说:“后来,慢慢有了点积蓄,就可以自己在外租房,找工作环境更好的工作。”

2006年,夏玉芬在深圳南山区蛇口工业区的一个批发市场帮忙卖箱包,一干就是八年。“每天10点半开门,下午6点半关门。”这样的工作时间,让夏玉芬觉得打工并不累。与此同时,年龄与夏玉芬相仿的老板娘对她非常信任,将店面全权交给夏玉芬打理,这也是夏玉芬在此工作八年的动力。

然而,在外务工夏玉芬也有辛酸和委屈。在工作中,遇到销售业绩不理想、客人无理取闹和无端指责时,“无数次都想着不干了,干脆回家算了”。每每有这样的情绪时,夏玉芬便想到了给家人写信。“写着写着泪水就已经把信纸打湿了,这泪水中有对家人的思念,也有背井离乡的辛酸。”夏玉芬说。

“有人说,事业和家庭往往是一对矛盾体,有时真是很难两全顾及。”谈到家庭,夏玉芬对孩子和父母非常愧疚。前年,夏玉芬80多岁的老母亲生病离世,尽管连夜赶回来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这成了夏玉芬心里的遗憾。

如今,夏玉芬的女儿已经23岁了,在威远的一家医院做护士。“与家人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心愿。”对于未来的打算,夏玉芬说:“回来看到家乡变化太大了,就业的机会也很多。我想筹办一个供村民休闲娱乐的文化站,让大家也能像城里人那样拥有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

郑红钰:

回家乡创业,更踏实!

◇本报记者 田映丽

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笑容,说起话来非常温和。1月28日,记者见到郑红钰时,她正与同行的人交流着在外务工与回乡创业的利与弊。今年26岁的郑红钰与爱人一起在市中区白马镇经营着一家快递店铺,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全镇范围收、送快递包裹。

“快过年了,这段时间的快递生意特别好,寄往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的包裹特别多,大部分都是香肠腊肉等。”郑红钰说这意味着好多外出务工人员不能回到家乡过年。

“每一个务工者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打拼、奋斗,我也一样。”郑红钰感叹道。她说,自己曾经的梦想就是到大城市见识与打拼。

2008年,郑红钰从重庆铁路运输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火车上当乘务员。“当时充满着向往,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之间来来往往。”然而在火车上当班,时间上经常会黑白颠倒,熬夜让她有些吃不消。同时,在火车上工作并没有能让郑红钰在各大城市有停留的时间,这与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此外,在火车上工作几天休息几天,即便是这样也很让人吃不消。“在家休息时,耳朵里也依然回荡着火车鸣笛的声音。”

郑红钰在火车上坚持干了两年后,带着对大城市的向往,来到了江苏从事酒水销售工作。“做销售不仅要能说会道,还要酒量好。”郑红钰说这与自己的性格并不合拍,这份工作也没能坚持多久。接着她回到成都学习彩妆。

2012年,郑红钰回到家乡白马镇结婚生子。也就是在当年,她与爱人看准了乡镇上没人从事快递行业,为此两人商量着开起了镇上的第一家快递。“自己的店子早点开门、晚点开门都由自己说了算。”郑红钰找到了踏实的感觉。每天早上8点开店,她与爱人一起分拣快件。8点30分左右,分拣完毕后,爱人背着沉甸甸的快递包,骑上电瓶车出门,而郑红钰则在店铺守着。

“在家乡踏实地生活,原来这才是自己真正追求的梦想。”郑红钰说:“小孩和老人都在身边,能够照顾,同时我们夫妻俩在家乡创业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能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

新闻推荐

威远县国土资源局“三措施” 构筑作风建设新常态

(张艳梅)威远县国土资源局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警钟长鸣,通过“学规定、提警醒、抓落实”,积极构筑作风建设新常态。“照镜子”学规定。该局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认真...

威远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远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