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堡”印象——新场镇“活化石”采风
羌族人就地取材,用页岩片石等垒起的历经千年仍旧巍然耸立的碉楼村寨,总会让外来者由衷感叹,和赞美。其实,不必去阿坝,一样可以见识到“依山居止,垒石为屋”的奇景。近日,记者到威远县新场镇采访,就过足了“眼瘾”……
◇本报记者易平唐璜文/图
12月15日下午,记者途经威远县新场镇裕和村,惊奇地发现这一带的公路两边以及斜坡上,到处都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房屋,高高矮矮、深深浅浅地坐落在乡间,形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头顶蓝天,脚踏村野,放眼皆是“片石风情”,让人刹那间仿若置身于川西的羌寨。
这个发现让记者停下了脚步。
随意走进路旁一户人家。户主是裕和村1组、47岁的村民黄世武。夫妻俩正忙着和灰等活计,准备给自己的家补上最后一道工序。
记者看到,他们的房子基本已竣工,一楼全部由碎石砌成,大约二三十平方米,分隔成厨房、储藏室及客厅(房),二楼的卧房等则加上了水泥、红砖等“新”材料。
黄世武一边干着活一边告诉记者,前些年,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为了修建这个家,他和妻子天天去山上捡石头,每天背一些回来放在院前,等石头堆成一座小山,他就开始和妻子动手修房子了,“这房子一手一脚,全是我俩自己‘立\’起来的,一共花了2000多元。”
“这种石头房子叫片石房,就是用山上的石头做材料,用泥巴加石灰垒砌而成的。”黄世武的妻子接过话头说,山上到处都有石头,过去当地人比较穷,不少村民就地取材修建片石房,这里几个村相连相通,都有这种石砌房子。看上去虽然简陋,但花钱很少,还结实,住着也很暖和,“因为它还是一个家噻!”
记者沿着公路一路采访,只见一片片黄褐色的石屋或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或林立于田园、路旁,穿越其间,仿佛进入片石迷宫。看到的片石房更是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有的只有一层,有的是一楼一底,有的是底层为石头,楼上为红砖。多数村民的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山中巷道纵横,有的石房建有低矮的围墙,围墙同样是用形形色色的片石砌成,散发着古朴原始的风味。山顶的民胜村依山而建、依坡而修的片石房更是星罗棋布,与周围茂密的林木相得益彰,十分入画。
当地从事建筑的村民叶根介绍,片石建筑盛行,主要在于可以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深一两米左右的方形沟槽,在沟内选用大块石头砌成基脚,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就可以很牢固、安定。“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一般可以居住几十年。”叶根说,他从事这个行业有一二十年了,以前修片石房的村民比较多,最近四五年基本不修了。
“我们这里偏僻啊,过去大家穷,只得用石头建房,虽然不规范,但也可以遮风挡雨。”几位坐在院坝摆“龙门阵”的妇女乐呵呵地说,他们几家以前也是住片石房,这几年经济条件好了,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挣了钱,改修红砖房了,“说明社会进步了。”
据新场镇干部介绍:该镇现有21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两百座这种片石房。由于受经济制约,有不少片石房是用泥巴、泥巴加谷草、泥巴加石灰等修建的,不抗震。“5·12”汶川大地震后,为消除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鼓励农民对片石房进行改造,采取石头加水泥或用红砖修房造屋。最近几年基本上已没有村民修建片石房居住,只有少数村民用片石修建猪圈。
“依山而居,垒石为室”是一种古老的生活方式。新场镇一处处片石房,已成为当地一种“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许再过一些年,或减少、或消失。不过它留给人们难得的川西风格、羌寨风情,具有一定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该如何利用片石房特殊的文化魅力元素,打造地域文化名村,展示原始片石风韵,彰显乡村的山水田园之美,值得人们去探索。
新闻推荐
江西顶峰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威远县界牌镇中心学校综合楼及学生宿舍工程项目工程已于2013年10月底以前全面竣工。本项目部即将撤销,为做好本工程的收尾清欠工作,请与本工程有业务往来的客户...
威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威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