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的“朝圣者”——《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出版背后的故事
——5年前,罗征全68岁。
那一年,罗征全和一群高龄老人决定做一件大事:出一本关于内江楹联的书。
——5年后,罗征全73岁。
这一年,曾和他一起去深山古墓寻找楹联的老人,有的已经去世了,有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终于问世了。
——11月5日,《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在内江市图书馆首发。这本书的背后,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和汗水,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故事:
他们,曾钻进古墓,为尚未被发现的楹联往返多次,只为让这些楹联重见天日;
他们,曾历尽艰辛却无功而返,甚至晕倒在深山老林,险些丧命,只为让精彩的楹联得以保存;
他们,曾到过人迹罕至的山野或是悬崖峭壁,只为抄录一副副字迹斑驳的楹联……
◇本报实习生段春秀 方丽娟 文/图
求是认真
为一副对联跑三次
罗征全是内江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也是《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主要编纂人员,全程参与这本书的编纂工作。
罗征全老家在隆昌县界市镇,他还依稀记得,小时候,朱家坪(今隆昌县界市镇朱家坪村)有座“状元坟”,上面刻了些字,他猜想应该是楹联。带着这一记忆碎片,几年前,他徒步近两小时,走了20里地,赶到朱家坪。到了之后,他才发现“状元坟”很多年前就被挖了,什么东西都没了……
像这样“无功而返”的事,在罗征全和其他寻找楹联的老人身上经常发生。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寻找楹联的热情,他们都知道,好东西不会轻而易举得到,有时,大家还要多次折返,才能“寻获至宝”。
刘劲秋是威远县诗词协会会长,主要负责寻访散落在威远民间的精彩楹联,为了一座牌坊上的一副对联,她和队员三次下威远县龙会镇——
根据线索,一次,她和队员来到龙会镇一座牌坊,那座牌坊已被泥沙掩埋大半,大家把泥沙挖开。第一次,挖了60厘米,得到了对联,他们欣喜之至。
“但我们抄回去后,怎么也读不通……”刘劲秋和大家推测,应该是少了几个字的缘故,于是,她和队员又一次下龙会,又挖出了20厘米,多找出了两个字。
回城之后,刘劲秋抄录下来,发现对联虽然完整,但还是读不通。于是,她和队员再一次下龙会核对,最后让这副完整的对联“重见天日”。
跋山涉水
老人为找对联晕倒在深山
罗征全说,搜集楹联的成员多是退休老人,有的已经年近百岁,最年轻的也有五六十岁,他们跋山涉水,广收博采,最后才使得《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这本专业楹联书内容更加丰富。
因为大部分楹联藏于人迹罕至的深山间,布于古寨之中或是悬崖峭壁上,这给寻访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况且搜寻对联的多是古稀、耄耋老人——
为了采集楹联,77岁的邓俊才(现年82岁)和大家一起到威远县越溪镇山区寻找。有一回,患有心脏疾病的他,爬上山后,因为太过劳累,突发心脏病晕倒了,幸亏随身携带了药,队员们喂他服下药后,他才苏醒过来。休息一会之后,他又继续和大家去寻找楹联。
杨祖垲是资中人,是负责搜集资中地区楹联的成员之一。数年前,他因为跌伤了腿,连钢板都还没有取出,他就拄着拐杖到资中县苏家湾镇七根松村去寻找该镇饶氏贞节牌坊联。据当地人说,如今,这座贞节牌坊还保存完整,字迹也较为清晰。杨祖垲寻得四幅好对联,在后人中广为流传。其中一副是这样的:“八九十年,冰霜操定留天地;亿千万岁,日月光争照古今。”
费尽心力
悬崖上搭“人梯”抄对联
解放前,威远县镇西镇杨家砦(今镇西镇杨家嘴村境内)有一户杨姓人家,为了不被土匪发现他们的钱物,于是,在他们家后山的山崖上挖了隧道一样的山洞,把自己的粮食和钱财藏在那里。据传,这个山洞有对联。获知这一线索后,刘劲秋和大家找到了这个山洞。
山洞距离地面有3米多高,年轻人还可以勉强爬上去,可他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想要爬上去有点难。他们只得将绳索抛向上空,系在树上,把人一个个吊上去,把洞门的对联抄下来。
“没想到还有惊喜,我们辛苦爬上去之后,发现除了洞门有对联 ,洞顶和洞里还藏着两副(对联)。”回忆起这一幕,刘劲秋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元天宏是威远县诗词协会副会长,为了搜集对联,他还当了一回“人梯”。
威远镇西境内有个老君山,该山海拔800多米,山上很多地方都没有路,甚至一些年轻的摄影爱好者都望而却步。有一回,他们得知老君山一个山洞里有对联,他们背着干粮和水“组团”去采集。
在一个悬崖上,他们发现了对联,可抄录是个问题,大家根本上不去。身材魁梧的元天宏主动当起“人梯”,让大家踩着他的肩膀上了悬崖,抄录到了十多副珍贵的对联。
沧海拾遗
对联底稿堆至半米多高
为了明代名臣赵贞吉的一副好对联,采集人员方周远冒着酷暑,骑自行车到东兴区高桥镇般若寺抄录。为了防止抄录有误,他还特意拍了照,带回来和大家一起研究。
《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编委会成员甘光地利用自己熟悉的资源,先后抄录了市中区吕祖庙、东兴区双才镇芦音寺等地的多副对联。他曾研究过的五星水库一个字库塔,知道字库塔有对联,便抄录下来,丰富了楹联的内容。
田成是资中人,曾居住在资中下东大街一个巷子里,那里有个李家祠堂。采集对联时,大家都忘记了巷子里李家祠堂还有石刻对联,他一直惦记着,才让“道德一经垂家训,俭勤二字留作善根”这副对联“重见天日”。
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采集对联期间,100余名老人走村串户,攀悬崖峭壁,寻古建碑刻,查文史书籍,对全市境内进行了“地毯式”搜索,最终整理出8000多副对联。如今,罗征全的家里还堆着半米多高的对联底稿。
书未面世
部分搜集者已与世长辞
2014年11月5日,历时5年,《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终于问世。
沈元加、罗泽金、张弟福、杨方德、王德润、阴世全、李远清、邹作圣……100余名老人的心血,在这一刻凝成宝贵的结晶。
5年里,他们在城墙、石碑、古宅、寺庙、宗祠和牌楼间留连,没有一分报酬,还要自掏车马费,自带干粮,为了发掘未被世人认识的真迹墨宝而努力;
5年里,他们在灯光下,埋头扎进厚厚的书稿中,不顾年高体弱,冬寒夏暑,数十次认真校阅每一页书稿;
5年里,他们牺牲了晚年安乐日子,在电脑前煞费苦心,反复吟哦。为了一个个被风化的模糊字迹而认真推敲,让消失的文化继续流传于世。
然而,遗憾的是,部分参与搜寻对联的老人还没有来得及见证《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的“诞生”就与世长辞,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了书中,也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为此,在《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首发仪式上,罗征全代表编委会写下诗词对他们表示哀悼,感谢他们为这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五年辛苦,五年乐。”罗征全一语道出中国对联集成·内江卷》全体采编人员的心声,“我们不为名,不为利,只想在有生之年,为传承内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三点一线”的农村法治实践之路——威远县开展“法治进乡村”纪实
◇胡伟本报记者徐静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一直以来,法治是人类社会美好的理想。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我国首次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提出了更多的法治期许。在威远县,...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