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一份力,就能多帮受困村民!”——走近市中区基层法律工作者张友新
●他,为村民熟知,是因为骑着摩托车跑遍各个乡镇,为民排忧解难解难;
●他,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许,与百姓有着深厚的情缘;
●他,扎根于农村23年,为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他,就是年近50,奋战在基层的法律工作者——张友新。
◇本报实习生
张玲玉文/图
11月7日上午,笔者来到市中区凌家镇凌家法律服务所。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正面墙上挂着3幅村民们赠送的锦旗,张友新正在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张友新为市中区永安镇、朝阳镇、凌家镇、伏龙乡和凌家社区的群众,提供着法律咨询、民事调解服务。
2014年10月5日上午,张友新又接到了朝阳镇政府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请他进行民事调解。张友新立即骑着摩托车第一时间赶往了事发地点——朝阳镇代家沟村。
村民陈某因维修加固鱼塘,便将工程承包给了张某,但鱼池残墙倒塌,导致正在基槽内作业的两名工人当场死亡。此时,现场挤满了围观的人群。为维护现场稳定,张友新联合威远县东联镇政府、朝阳镇政府,找到当事人,第一时间通知到朝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从通知当事人进行调解到协助公安机关调查取证,从判定案件性质到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再到分析案情、计算赔偿标准,前前后后共持续了11天。
由于当事人家庭都属于困难户,其中死者张某是承包人的亲弟弟,另一死者曹某家中有一残疾女儿和一个儿子,承包人张某本身命途多舛,好不容易接下这谋生的活儿,又发生了安全事故。张友新在计算赔偿和分清各方责任方面,可谓伤透了脑筋。
“在那11天里,每晚7点回家就算早的,忍受着死者家属们的哭啼和宣泄,思考着如何解决好这件事,让各方都满意,经常熬更守夜,彻夜难眠。但再困难,再心力交瘁,咬着牙也要把这事儿摆平咯!”张友新坚定地说道。
那段时间,为了调解这起事故,张友新来回奔波在市中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当事人的家中,从中斡旋。最终,综合考虑家庭经济条件和实际状况,最终陈某一次性赔付曹某各项损失28.8万元。张某赔付其弟弟死亡的各项费用,最终得到各方家属认可。
“碰到类似这种死亡事故的案例太多了,看着村民们心里难过,自己也不禁也会偷偷抹眼泪,甚至有时还帮着抱死者骨灰盒、为他们烧纸。”张友新告诉笔者。
从1991年从事基层法律工作23年以来,张友新调解过的邻里纠纷、交通事故、离婚等案件已达数千件。天生就爱打抱不平的他,每当看到贫弱者因交通事故、工伤、家庭困难等问题,他总是二话不说,力伸援手,排忧解难。在张友新看来,尽他绵薄之力解决问题后,村民们脸上灿烂的微笑,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刻了。
“我是法律服务人,在基层就是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到这里求助的当事人心情是非常焦急的,能多出一份力,就能更我地帮到受困的村民!”他这样说道。
2010年,一对夫妇开着三轮车载着一名卖鸡的工人,到凌家镇上卖鸡。在三多寨狮子水库下坡左转时,因司机驾驶操作不当,车撞在右边桥头石墩上,翻于右边桥下,导致司机当场身亡,其余两人摔成重伤。司机已死,聘请的工人要求司机妻子给与赔偿。由于事故发生地、涉及车辆登记处均在自贡,车辆涉及交强险等特殊情况,市中区法院要求移送到自贡法院调解,这些都在考验着张友新的法律知识和应变能力。为了重新找证据,更好更快地调解事故,张友新去自贡,与交警等相关部门衔接;去重庆,与保险公司接洽协商。来来回回8次,经过张友新不懈的努力,明确了双方责任,为双方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为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张友新,在为百姓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在引导村民学法、守法和用法。在乡间的小道上,人们无数次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张友新扎根于农村,坚持在基层提供法律服务,不仅是自己出于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也是与老百姓的信任是分不开的。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吴晓龙文/图2012年10月10日,本报以《相守相依不离不弃——威远村妇张祥美9年悉心照顾卧床丈夫》报道了威远县靖和镇石岭村13组叶利康、张祥美夫妻俩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动了不少...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