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内江探索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之路,实施近一年效果明显——生态修复 还甜城碧波万亩

内江日报 2014-08-05 02:29 大字

本报记者 郭飞 文/图

7月25日,内江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大坝上,水库管理所所长李进正检查水面浮床里的空心菜长势。“这些植物就像‘信号灯\’,随时显示着水质的变化。”李进说。

2013年8月,内江在全省率先开展大水面水质生态修复技术试点,通过投放滤食性鱼类,安装浮床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逐步改善被“富营养化”的水质。

截至今年7月,全市已有11个水库及池塘2万余亩水面开展了该项技术示范,水质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缺水地区“肥水”之痛

“多年前,水库大规模网箱养鱼和肥水养鱼,每天往水里投放的饵料就近千吨。”李进记得,当时库区16公里沿线都有养鱼人,每年打捞80多万斤鱼,年产值数千万元。

然而,集约化养鱼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导致水里的残饵、动物排泄物、肥料与药物过多,氮、磷、钾超标,水质富营养化。

“水库的水是乳白色的,那是浮游生物的尸体。鱼类缺氧,开始大面积死亡,最严重时三年死亡近百万斤鱼,库区附近到处是埋死鱼的土坑。”李进回忆,取缔网箱养鱼后,水质仍得不到有效改善,长期维持在三到四类水之间,甚至是五类水。

不只黄河镇水库,上世纪80年代,内江掀起“水产养殖热”,至少上百个中、小型水库从事“肥水”养鱼。到2012年底,全市水产品养殖总产量11.05万吨,产生的残饵近3万吨,大部分养殖水体成为“肥水”。

2012年,内江因水质污染及鱼类病害造成水产品损失458吨,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此外,自然水体的生态系统紊乱,一些稀有物种消失。鱼类病害频频发生,通过食物链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水库是城镇供水的备用水源,水质被破坏后,便不能为城区输水。”市水产渔政局工作人员唐卫军说。纵观内江市,“雨多水少、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基本水情。多年来,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504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4,且呈明显下降趋势,群众用水十分紧缺。

修复之路困难重重

“我们治理过,但收效甚微。”李进说,他们试过底部排污,从闸门底部、涵洞放水,但底部淤泥很难排走。而用生石灰撒进水库净化水,短期内可行,但水质提高有限,且一年两次,大约花三到四万元。“作为公益性单位,我们的资金也相当吃紧。”

“黄河镇水库的问题不是个例,在全省乃至全国,大水面水质修复一直处于探索中。”内江水产渔政局局长郭兆祥说,涉及面广、污染源头不可控等因素,让大水面水质修复举步维艰。

以古宇湖水库为例,其流经隆昌县城,从县城中心穿过,城区企业、居民年排放生活污水约730多万立方米,致使隆昌河的水质常年处于劣Ⅴ类水。此外,水库周边建有宾馆和农家乐10处,每年排放的生活污水达17.12万立方米。库区有集中村庄3个,村民1.79万人,每年向库中排放的生活污水约57万立方米左右。

“要使水资源恢复到可饮用的3类水质,必须从减源、滤污、净水三个方面共同发力。”郭兆祥说,不少地区在前两方面做了努力,但投入资金和人力巨大,短期内改善水质有限,而我们想到从增强水的自我修复能力着手。

2013年8月,内江市实施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结合该计划,内江水产渔政部门决定开展水库水质生态修复技术,并选择隆昌县严家滩、威远县船石湖、市中区黄河镇水库及10个池塘两万余亩水域进行试点。

再造一个生态系统

“植物可吸收水中的氮、磷、钾,增加氧气,加快自我修复。你看,这些空心菜都枯黄了,说明水质较好。”在一处浮床前,李进说。

试点中,黄河镇水库架设了1亩多的浮床,上面栽植空心菜。“一般来说,苗子最好超过20公分。密度适中就行。”空心菜成熟后,还可以采来卖钱,贴补成本。

未来,水库的低洼地段和水流进入水库的支流口等地段,将设置4到6万平米浮床。“浮床数量按照水库面积的10%来计算。通过查看植物长势,判定某个区域是否增加浮床,或将浮床放到其他地方。”

水库投放的8万尾花鲢、白鲢等滤食性鱼类,则是一种“静态”观察信号。

“这些鱼以浮游生物为食,在体内分解后以粪便的方式排出体外。”鱼的投放数量根据水的肥度来决定。一般来说,肥水养鱼1亩要投放300尾鱼,生态养殖则只需10到30尾。“每年打捞一次鱼,看鱼的产量判断水质改善情况。如古宇湖,它达到三类水质时,鱼的年产量约为30万斤。”

此外,工作人员还采用技术手段,隔几天将空气打到水下4到5米深的地方,一是将肥水打起来,方便植物吸收,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水底氧气。

目前,黄河镇水库的水质为3类,明年力争达到2类。而参与试点的另外两个水库,水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我们的生态修复技术是由多项技术组合而成,部分技术以前就有了,但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搭配。”郭兆祥表示,此次试点,就是想通过投放鱼类、种植水生植物等人工干预措施,在水中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然后通过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水质的自我恢复。

“我们准备在下半年把这个课题完成,明年作为科技成果去申请,争取纳入项目扶持。然后向全省推广。”郭兆祥说。

新闻推荐

佛陀坐化翠峰山

◇胡卫东文/图威远县山王镇有一座翠峰山,坐落在山王场。从翠峰山顶可眺望美女山,欣赏葫芦峡谷秀美风光。然后拾级而下,便见一尊矗立在悬崖峭壁边的巨大石佛头像,正若有所思,凝神远望。石佛头...

威远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威远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