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带“民付”变“民富”——记威远县新店镇付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斌

内江日报 2014-07-12 02:39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仁胜

2001年,李海斌刚被推选为威远县新店镇民付村党支部书记时,迎接他的是“一枚公章和一张10多万元的欠账单”, 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

在李海斌的带领下,民付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产业,2014年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0000余元,存款上百万元的有7户、50万元以上的有60户、20~50万元的有220余户,家家购置了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近30户农民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

14年来,李海斌把群众的信任化作无穷的动力,凭借一股钻劲、韧劲,不等不靠不要,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苦干、实干、巧干,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的致富路。

“当就当好,群众信任就是我的动力”

2001年,李海斌因为干事有头脑、群众威望高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候选人。面对一堆“烂摊子”,他犹豫了3个月。

在选举当天,村民的热情与信任让李海斌下了决心,他当场表态:“我知道,民付村这个家不好当,但有党员群众信任,再难也要当。”“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让家人打消顾虑。”

当时民付村因33个馒头山、18个半边山的崎岖地形而穷得出名,“一枚公章和一张10多万元的欠账单”是村集体经济的全部家当,年人均纯收入也不足1000元。

上任之初,李海斌就给自己和村“两委”班子定下了三条规矩:“一是对人,不论贫富,一般看待;二是对事,不论亲疏,一律端平;三是对利,不论事由,一概不沾。”

在之后的日子里,他扎扎实实地带头践行了这三项承诺,在处理村内各项事务、化解邻里矛盾等工作中,不讲人情、不信偏理、只重公道,始终做到一碗水端平,工作做得让老百姓没有话讲。十余年来,李海斌等村“两委”主要成员,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工作餐,清正廉洁的作风受到了全体村民的好评。

“不等不靠,勤奋钻研是我的门路”

民付村村民有种植生姜的传统,但是由于产量小,质量不高,生姜并没有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探索致富门路,李海斌天天跑市场,做调查。他带领村干部自费到山东、贵州等地,走上了艰辛的“求师学艺”路,为多学一点技术他常常缠着别人问个不停,多次遭受白眼;为省下一点费用,他带头啃馒头喝生水……

回到家里,李海斌立即把学到的技术在自家地里付诸实践,为了全面掌握生姜的生长变化,他连续两周吃住在地里,仔细观察温度变化对生姜生长的影响,详实记录着一组组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反复试验,一套反季节“锅炉姜”种植技术成功“出炉”。

“锅炉姜”40天后就可上市,比普通姜提前3个多月,色泽鲜嫩、口感极佳,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价格是传统生姜的6~10倍。如今,民付村生姜种植已形成规模,产品已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日本等。小小生姜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2013年,全村产仔姜4000多吨、老姜12000多吨,纯利润4000多万元,预计今年全村生姜总产值超亿元。

“不离不弃,村民的需要就是我的坚守”

“锅炉姜”种植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2009年CCTV-7“致富经”栏目对此进行了专访报道,各地参观考察团纷至沓来。浙江、重庆、成都等地的老板看中李海斌种植生姜的好技术,以10多万元的年薪向李海斌伸出“橄榄枝”,他婉言谢绝了:“个人富是小富,全村富才是大富、真富。”他决心留下来,带领村民走发展壮大“锅炉姜”的产业之路。

如今的民付村已成为“民富村”,公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天然气通到了村民厨房内,村民活动广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民付村先后被县委、市委、中组部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光荣称号,李海斌本人先后获得省、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殊荣。

新闻推荐

东兴区:建设幸福美丽东兴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吹响了新一轮经济发展集结号,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县域经济发展...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