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缘结古今——探访甘泉寺古玩市场

内江日报 2014-07-13 02:38 大字

◇本报实习生

包中强 晏治权 文/图

每个周末,若天不下雨,甘泉寺古玩文化市场内必定人潮涌动。从昔日的古玩店摊“散兵游勇”到后来走向集中并形成规模,再到市中区政府将甘泉寺打造成为花鸟古玩专业市场,这里成了古玩和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的聚集地。据业内人士称,这也是川南的一个大型古玩市场,且品种丰富,吸引了周边市州的古玩爱好者。

甘泉寺因为一座清代小寺庙而得名,历经岁月沧桑,昔日的小庙已经不见踪影,成了现代收藏爱好者的“集市”,但同样讲究的都是一个“缘”字。在这里,有为挣钱养家的经营者,有为满足爱好的收藏家,有广交好友的文人雅士……天南海北,男女老少,人与人之间以古玩为纽带,他们从相遇、相识到相知。

买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周日上午,甘泉寺古玩市场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古玩爱好者。他叫陈水生,今年59岁,是东兴区收藏家协会会长,一位忠实的古玩爱好者。他的收藏非常广泛,书画、瓷器、玉器以及各种各样的杂件,只要是古文化艺术品,他均不“嫌弃”。其中,他最钟爱的藏品,莫过于前几年在自贡买到的一幅郑板桥的竹画。

每次来古玩市场,他总会和古玩爱好者切磋,分享鉴赏经验,陶冶情操。他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开始搞古玩收藏,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甘泉寺古玩市场建立后,他每个周日必来。

据他介绍,古玩市场从前并不在甘泉寺,而是在人民公园门口,那时只有一些零散的摊贩在做生意,没有正规的店铺。后来,政府统一规划,才将甘泉寺作为古玩市场的“落脚点”。自此,古玩商家终于有了自己的“归宿”。但是,陈水生坦言,古玩市场到现在还不是很规范,而且社会知晓面不大。就在去年,陈水生联系了一些古玩爱好者,共同创立了东兴区收藏家协会,希望对古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资中、从事收藏已经30多年的李世元每周去一次甘泉寺古玩市场,已成了他的“雷打不动”的习惯。从最初爱好的集邮到收藏古玩、古籍善本、老字画以及玉器等等,他的收藏爱好领域不断扩展。印象最深刻的还是1990年,有一次,他在资中乡下采风,意外地收集到了一把古琴。对于热爱音乐的他来说,可谓如获至宝,便花了800多元钱买下来,一直珍藏至今。

“退休已经几年了,我又不喜欢打牌,平时除了写作和摄影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搞收藏。” 李世元说,当初开始搞收藏的时候,因为不懂如何识别珍品和赝品,也没少交“学费”,于是就通过书籍和电视增加收藏方面的知识。

现在,李世元身上常常带着两件“宝贝”:一件是一串樱桃红的老玛瑙,既好看也寓意吉祥;另一件是一块雕着“镇宅平安”的耍币。李世元说,“这种耍币不用于市场流通,过去建寺庙、修民房常常会将这种耍币挂在房梁上或埋在地下,以祈祷镇宅平安。”

84岁的张麟是内江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谈及收藏,他说最热爱3样“宝贝”:古家具、货币以及古书籍。

“虽然现代生产家具的材料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但相比而言,以前的家具更加美观、耐用。”张麟说,自己收藏的那些老家具主要在河街子(今市中区河坝街一带)购得,现在,那里虽然也是二手家具集聚的地方,但要买到那种称心的老式家具,实属难得。他收藏的主要有梳妆台、架子床等,都留在家里供家人使用,既有观赏性,也很实用。

相较于家具,张麟更钟爱货币。“秦朝的‘半两\’钱、汉朝的‘五铢\’钱、隋唐‘开元\’钱、宋代以后至民国的通宝……”说起货币,张麟如数家珍,要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货币是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各个时期的货币使用材料和样式不同,表现出来的美感也不一样,这对于搞美术出身的张麟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过去,为了收藏货币,他常常奔走成都、自贡、泸州各地,最远去过深圳。

“有时候,我也收藏一些雕版印刷的古书籍,无论是3元、5元,还是30元、50元,凡是碰到了都会买。”张麟说,有一次,他在甘泉寺收荒匠那里买到了一本旧书,让他格外惊喜的是,书里竟夹着一份1945年的《内江日报》,上面记载着冯玉祥将军来内江发动市民为抗战募捐的新闻。

张麟出生在资阳,1959年以后在内江工作。在内江生活了大半辈子,他对内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满浓厚兴趣,无论买家具、淘古书还是收货币,他总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去挖掘内江的历史文化。

卖方

炼就识货的“火眼金睛”

每周两天的甘泉寺古玩市场,“兴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赶集。各路收藏爱好者从四面八方涌来,为了购得称心的宝贝,他们常常一逛就是大半天。这时,也是古玩销售方忙碌的时候,他们操着各个地方的口音,沿着街沿将所携带来的宝贝一一摊开,供路人仔细挑选。

在甘泉寺古玩市场入口处,一位摆摊的年轻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小伙子名叫邹鹏,是一名“90”后,他带着浓厚兴趣学习古玩买卖已有两年,“主要是学习如何鉴别古玩的真假。”如今,他可以熟练地识别各类古玩,也学会了古玩买卖。

在他身后不远处,则是其父亲邹亚军开的一个古玩店。作为当时在甘泉寺一带最早一批开店卖古玩的生意人,邹亚军已经熟知古玩市场规律,“一年的‘两头两尾\’(冬腊月和正月间)古玩生意最好。”他说,卖古玩就是这样,懂就是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而且心里还要承受得住压力。昔日一起开店的朋友有的已经转行,邹亚军的古玩店一直坚持到现在,用他的话来说,凭的就是“诚信”两个字。

68岁的刘显华在古玩市场内经营着一家小店。每到周日,他总会在门口摆上一把藤椅,泡上一杯花茶 ,向过往的“老朋友”亲切招呼,或颔首示意。笔者发现,他的“老朋友”很多,见到他时总会绽开笑容,并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四哥”。

刘显华回忆,“刘四哥”这个称呼还是自贡的古玩商家喊出名的。20年前,已经有10来年古玩经商经验的他将古玩生意做到了自贡。“因为我只卖真货,自贡几乎所有古玩商家都认识我。”刘显华拍着胸脯自豪地说。说起刘显华在古玩界“初出茅庐”,那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2年,从威远县林业局病休的刘显华搞起了古玩收藏。刘显华告诉笔者,他从小就对古玩着迷,小时候,父亲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古玩,包括瓷器、玉器、铜器、木雕……刘显华如数家珍。他说,当时父亲办厂,家里有条件收藏古玩。让他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上世纪50年代政治运动时,因为害怕被查出是资本家(办厂属于资本家),父亲把一尊水晶菩萨扔进了河里。除此之外,捐出的古玩更是不计其数。

因为从小见得多,又喜欢,刘显华早已萌生收藏古玩的念头。“开始只是想搞收藏。”刘显华说,然而,搞收藏要花费一大笔资金,没有钱,看见好东西,也买不了。“既然有‘爱好\’这位良师益友,何不如既收藏又经营,一举两得?”刘显华心想。说干就干,他到各个村落挨家挨户收购古玩,妻子有空时,他们就两人一起下乡。那时,他们的足迹遍布内江各个角落,收到的古玩不仅卖到内江、自贡,还将经营范围扩大到成都、重庆等地。他特意向笔者强调,一些珍贵的古玩,自己会留下来。

刘显华告诉笔者,他们最初在威远县严陵中学门口开了一家店铺。8年后,又到自贡市的荣县待了几年。之后,因儿子调到内江工作,他和妻子把古玩店铺搬了过来。交谈中,他情不自禁地给笔者讲起了古玩经商经验:古玩买的是时间和地域差距,比如去年买的,今年自然卖得更贵。他说,收购古玩,不仅要有真才实学的鉴别能力,还得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见笔者盯着他手指上戴的玉扳指,他会意地介绍说,“这个是清末时期的玉扳指,我这品相的要价值好几万呢。”

在甘泉寺古玩市场的中间一段,有一个地摊显得很特别,摊面上摆放着许多“红色”物品: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红色”画报、开水票和粮票,有《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毛泽东传》等书籍。摊子的主人是49岁的张伟,摆摊才1年多,“我是那个年代出生的,这些物品能勾起一些过去的回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象征,可以帮助现在的人认识或回忆过去那段岁月。”

记者手记

作为一个古玩市场,甘泉寺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功能区划分不明显,里面有花鸟市场,有公交车站,还停放着许多社会车辆,冲淡了文化氛围。一些古玩爱好者对此也有意见和建议,“目前内江的收藏家不在少数,但内江城区古玩市场规模太小气,也很杂乱。”谈及内江古玩市场现状时,东兴区收藏家协会理事吴清伟坦言,得找一个像样也很特别的地方,建设更大的古玩市场。

吴清伟建议,“借鉴自贡打造古玩城的做法,我们内江可以以国画大师张大千命名,打造‘内江大千文化艺术馆\’,通过搞多种形式的古玩艺术品交易活动,进一步繁荣内江文化市场,有助于振兴、带动内江经济,同时也有利于展现内江历史文化底蕴。”

新闻推荐

发展县域经济 内江奋力前行—— 内江市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精神综述

◇本报记者刘小玲县域经济是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战场。5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强调,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

威远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远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