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清风寨多次毁坏涅槃重生清风寨坐落在海拔多米
(上接一版)
清风寨——
多次毁坏,涅槃重生
清风寨坐落在海拔800多米的青峰岭上,至今保存着一座清风寺,其修建与清朝乾隆年间威远知县李南晖密切相关。青峰岭林木密布,生态良好。站在寨顶远眺,俩母山、鸡冠山等名山美景尽收眼底。
据介绍,清峰岭曾经是威远县与仁寿县两县的界山,在曹京川的指引下,笔者看到,在清风寺内的地面上,至今还保存着由石板铺成的两县分界线。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清峰岭以北,包括俩母山、向家寨等地均属仁寿县。
此外,清风寨还是沱江水系和岷江水系的分水岭,岭南之水,为威远河支流新场河源头,属沱江水系;岭北之水,为越溪河源头,属岷江水系。
清风寨也是南宋抗元军事工程遗址。清风寨地理位置显要,与大老君山、铧头寨、向家寨以及荣威穹窿数十座古寨一起,构成南宋余玠山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原寨名无史料可考。
清风寨重修于清末动乱年代,据清同治《仁寿县志》记载:“清风寨,在治南百四十里,查家场(今越溪镇)去五十里,周遭深壑,一小径缘岩上巅峦,良田数亩,岩边壁削,同治元年修。”今人所见清风寨门,可能就修筑于清末。
曹京川介绍,由于历史、战乱等人文因素,以及雷电等自然原因,清风寨在前清、中华民国、上世纪60至70年代等时期多次被毁坏,后又经过重建。
如今,人们只知清风寨3道寨门,习惯上称它们为“大寨门”、“小寨门”和“幺寨门”,其中“大寨门”位于寺庙之西南;“小寨门”位于寺庙之西北;“幺寨门”位于寺庙之东北。
然而,根据有关清风史略的零散记述,和附近健在的耄耋老者口头传说,清风寨门的命名,是依据清风寨建庙宗旨——信奉儒释道三教来定位命名的:大寨门在寺庙之西南,正置佛祖传教之方,以示佛教之主张,故命名“慈悲门”;小寨门在寺庙之西北,靠寺庙中心较近,表示孔子的主张,命名“忠恕门”;幺寨门在寺庙之东北,借以表达道教李老君之主张,故命名“感应门”。
说到清风寨,就不得不说到一位清代的名人——李南晖。威远人民爱戴李南晖,在清风寺里,不仅有着李南晖的画像、雕塑,人们还经常举办与李南晖相关的纪念活动,并已成为当地一种民俗传统。
清朝乾隆年间,李南晖出任威远县知县。他治县14年,励精图治,为官清廉,两袖清风,任内修城修志、修桥筑堤、政绩卓著,创立青峰书院、办学育人,写书立著,把蛮荒之地的威远治理得政通人和。因清廉正直,德高望重,县民敬称其为“李公”。李南晖廉政爱民,政绩突出,被载入《清史稿·列传忠义篇》。
此外,在越溪镇境内,既有相传明末清初张献忠率军攻打清军吴三桂残部的“关马沟”,也有号称“穹窿山祖山”的俩母山,还有号称“内江第二海拔高峰”和“山高万丈,一条龙脉下内江”的石牛山……
威远县史志办主任冷国文介绍,威远穹窿占世界穹窿总面积近一半,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受挤压而成,顶部在凸起中断裂为无数方山台地和峡谷坑道,其地貌发育的完整性和景观的典型,在世界难寻第二处,故被称为中国地质学发展的摇篮之地。
作为威远穹窿“四奇”的其中两奇,300多座方山顶部平阔,四周垂岩绝壁,状若座座天然城郭;70余座古寨依山而垒,规模堪为华夏第一古寨群。
威远穹窿古寨群利用方山、台地、不规则桌面山的天然地理优势打造古寨堡,是古代冷兵器战事双方利用天然地形的必然,是当地人科学利用地势与战争相结合的产物。
从三国至民国时期,跨越近两千年时空,这些古寨群成为该地区编年史的活证物,它的发展与存在,也是川南地区、四川乃至全国战乱史的真实记录。
新闻推荐
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是省委、省政府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立足四川实际而作出的战略部署。今年4月16日,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
威远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威远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