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威远县全力推进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不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2009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热映,更大范围地引起了人们对贫困学生的关注与关爱……
威远县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资助贫困学生人数和资助数额逐年递增,生源地助学贷款连续四年获全省县级第一,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目前,威远县所有考入高校的大学生,没有一例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寒门学子的读书梦得以延续……
◇本报记者 徐静李仁胜文/图
政府主导
大力实现教育公平
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入学,是政府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个曾经令地方政府非常“头疼”的难题。
突出人文关怀,加大助学力度,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威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促进贫困家庭子女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加大贫困学生的救助力度,救助面不断扩大,资助人数和资助数额逐年递增,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
威远县委县政府制发了《威远县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方案》、《威远县贫困大学新生资助办法》、《威远县“慈善一日捐”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持久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建立了长效机制。
7年来,威远县共筹措资金480万元,资助贫困新生2531人;2012年威远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235人、1336万元,连续四年获全省县级第一。2013年,已筹措资金104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426名。
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扶贫办等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路子,积极协调方方面面,让更多的人参与资助,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办好事、办实事,让捐资助学成为爱心时尚,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声势,收到实效。
威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维帝说:“目前,全县上下养成了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光荣传统,营造了团结友爱、扶贫济困、助学兴教的浓厚氛围,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和学生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助学贷款
为寒门学子插上逐梦翅膀
威远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0所,在校学生近7万名,近几年每年有近3000名普高学生考取专科以上高校,其中有20%~30%的大学新生因家庭贫困,学习和生活遇到困难。
2009年,在县政府的主导下,威远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签订了助学贷款协议。
威远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利用国家财政下拔的财政资金,分解资助指标到各校,由各级各类学校采用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学校评审公示、资助中心审核的方法,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目前已涵盖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到大学的贫困生资助。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前,许多贫困家庭为让子女上大学,求亲告友借款或向银行申请商业贷款甚至付高息贷款,家境每况愈下,有的甚至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
按规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每学年最高可申请6000元助学贷款,4年最高可获得2.4万元贷款,在校期间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毕业后还本付息,贷款期限最长可达14年。如果贷款学生在毕业两年开始还款,按最高贷款额和最长还款期计算,每年其偿还的贷款本金为3000元。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这笔贷款不仅救了急,而且比较符合其偿还能力。
为使学生、家长充分了解政策,县资助中心将助学贷款资料下发到高中,召开高中校长会,对该项工作进行讲解布置;在县广播电视台晚上黄金时间播放滚动字幕进行宣传;在威远教育网发布贷款办理流程、申请指南、政策问答等信息……
在县资助中心办公室,“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流程图”及其他宣传资料醒目地挂在墙上。每年贷款报名高峰期时,资助中心一天办理上百人,加上陪同的家长就有二三百人,工作人员对前来咨询的人员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繁忙时加班加点,中午、周末也不休息。学生和家长们都是忧心忡忡地来,高高兴兴而归。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寒门学子大学梦圆的有效途径,解决了贫困学生家庭的困难。”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琳说。
4年来,威远县累计贷款6087人次,金额3625.27万元,贷款人数、贷款额连续4年名列四川省县级第一,威远县也作为唯一的县,在全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爱心汇聚
各路援手助力学子求学
资助一部分,温暖一大片;种下千棵树,长成一片林。
在威远县,许多单位、部门、社团和各种教育基金纷纷发挥作用,对寒门学子伸出援手。
威远县教育基金会是有着8年发展历史的社会民间组织,遵循“依靠党政、取信于民、服务教育、发展自身”的工作思路,开辟募捐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在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师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省民政厅评定为“4A”级基金会。
2013年,教育基金会各项工作运转正常,募集渠道有了新的拓展,资助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更加凸显,它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度也越来越大。
近年来,济困助学活动、慈善一日捐活动、“一元钱”工程活动、鼓励捐赠人活动、创设专项基金活动等一系列品牌项目发挥作用明显,影响深远。
3年前,威远县教育基金会设立的第一个个人专项基金“金舟基金”成立。退休职工李津洲决定将自己退休9年来的养老金1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全部捐赠给县教育基金会,设立“金舟基金”,承诺每年拿出5万元资助10名贫困大学新生,圆贫困生的大学梦。
2013年,威远中学段轲考上了浙江大学,但是单亲家庭、爷爷瘫痪的贫困家境让他为读大学犯愁。今年8月,他领到了“金舟基金”发放的5000元助学金。
今年,杨浏鑫以667分的好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其身患轻度残疾的母亲虽喜上眉梢,但愁在心里。困难之时,“金舟基金”为其送上了5000元的助学金,让杨浏鑫圆了自己的“清华梦”。
李津洲勉励学生们说: “我只是帮助他们爬了一个坡,跳了一个坎,前面的路是要靠他们自己来走。”
“以别人之苦为己之痛,别人之难为己之任”,李津洲这种高尚的人品和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的家人,在李津洲的积极带动下,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到捐资助学的行列中。
2010年10月,小河镇爱心企业家捐资100万元设立的“小河教育基金”正式启动;四川雄飞集团于2011年7月向县教育基金会捐赠10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截至目前,县教育基金会共募得资金4000余万元,是基金会刚成立时银行存款的数十倍。
多年来,县教育基金会资助在校贫困学生8500人次,发放资助金565万元;资助贫困教职工1100人次,共发放资助金10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新生2531人,资助金额474万元;奖励教育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资金达252万元;支持学校校舍维修、改善办学条件总资金达1230万元;扶持离退休教职工开展各项活共资助44万元。
后记:
浓浓的爱心换来学子们前进的动力,也为威远社会事业的发展积蓄了正能量。曾受过助学资助的学生代表曾洁说:“我们将深刻铭记这份爱,像雄鹰那样翱翔蓝天,像水手那样起锚远航,用更大的成功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让爱与关怀温暖整个世界,让这份爱永远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记者邹英)日前,威远县黄石板贡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聂小平向本报咨询:有了专业合作社代码,是不是可以将贡米包装好直接送进超市销售?记者就聂小平咨询的问题采访了内江质监局标准化科负...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