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威远县观音滩镇一碗水村村民持续三年逢红白喜事互相不

四川日报 2012-10-26 17:35 大字

威远县观音滩镇一碗水村村民持续三年逢红白喜事互相不送礼金——

□田映丽 本报记者 张明海

一碗水村,是内江市威远县观音滩镇的一个僻远小村庄。

让一碗水村很出名的,不是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奇人伟事,而是其不收礼的新风尚——从2009年开始,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一碗水村逐渐形成了一个无论红白喜事,村民之间互相不收礼金的习俗。

至今,该习俗已经持续三年。虽然再没有了送礼收礼的礼金往来,但一碗水村的“一碗水”照样端得平。村民之间的关系没有因不收礼金而疏远,反而在互帮互助中变得更加和睦。

去陋习少烦心事

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乔迁新居、子女升学……名目繁多的请客送礼很常见,有时一个月送礼多则好几千,少则好几百。

关于这点,一碗水村村民感触很深,并也曾深受其害。

“以前,同其他地方一样,村里无论红白喜事都要大操大办,请客送礼必不可少,而送礼金又视亲疏远近不等。”一碗水村村支书曾朝阳介绍说,这样的大操大办不仅让村民经济承受不了,也形成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更严重的还在于,由于收礼可能引发一些矛盾事端。“有的兄弟姐妹间甚至因为所收礼金分配不均导致吵架,我们村干部处理这种纠纷也很头痛。”曾朝阳表示,“现在村民相互之间都不送礼,省去了很多麻烦事。要是以前,每逢红白喜事都要专门摆一张桌子安排两个人写礼单、记账。村民来了首先排队送上礼金,上礼的人还要发烟,事情非常多。”

“以前收礼要还礼,今天你送我100元,下次我就得还你200元的礼。有的村民家庭比较贫穷,不去又怕驳了人家面子,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也得去。”村民崔国超说。

干部带头坚持不收礼金

2009年,观音滩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提出提倡干部不铺张浪费,不收受礼金。一碗水村村“两委”由此获得启发,认为要解决这些礼金引起的矛盾纠纷,其关键就是摒弃陋习。

“先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再经过各村民小组组长讨论,大家商量后一致认为应提倡白事从俭,喜事新办,不收受礼金。”倡议一出来后,全村17个村民小组组长分别到每家每户进行宣传。

“在农村,村民的传统根深蒂固,要改变很难。”曾朝阳回忆说,当时不少村民都持反对意见,认为不收礼金反而不好,觉得“白吃人家的饭,面子上过不去”。而更多人担心的是不让收礼了,以前送出去的礼就永远也收不回来了。

凑巧的是,在倡议提出后不久,恰好第3村民小组长许发江过60岁大寿。许发江决定以身作则、第一个“吃螃蟹”,带头发起只请客不收礼,并很快得到了村“两委”和家人的支持。

“明天我请客,大家来了就是,但坚决不收礼。”邀请一出,村民们半信半疑。寿筵当天,村民们早早前来帮忙,大部分村民依然带了礼金,但都被许发江一一谢绝。当天寿筵热热闹闹坐了30多桌,许发江没有收村民一分钱礼金。

村干部带头不收礼,让村民们看到了积极效应,自此,该制度便一直延续下来,成了一碗水村一个不成文的“规矩”。

礼依然在情更加浓

3年多来,不收礼送礼的传统在一碗水村扎了根,连临近的塘竹等村的村民也开始效仿。

自从不收受礼金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生小孩送鸡蛋,结婚帮忙贴大红喜字……不一定非要收受礼金,这些小礼物也是表达邻里乡亲间感情的重要方式。”今年9月,56岁的村民崔华胜去世。作为老村主任,崔华胜处事公正、乐于助人,生前在村民中有着较好口碑。崔华胜去世当天,全村村民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村民搬来自家的桌椅板凳,有的帮忙洗碗洗菜,大家都各自忙碌。崔华胜的儿子崔国超很有感触:“父亲丧事从俭办理,大家来帮忙节约了不少开支,一桌饭菜的花费算下来仅100元左右。”

近年来,村民们自发组建了腰鼓队、军鼓队,村上还花了1000多元钱,为村民们提供了一套音响。每天吃完晚饭,大家都聚集起来唱歌跳舞。而这些腰鼓队和军鼓队也成为了村民办红白喜事的主力军,有红白喜事,腰鼓队和军鼓队都被邀请去。

在丧事的办理上遵从节俭,在喜事的办理上流行新办。“让有钱的不铺张浪费,没钱的也不会感到低人一等。”曾朝阳说,“不收礼,矛盾纠纷减少了,就连村里的调解室也很少派上用场了。”

新闻推荐

用心感受“中国梦”就在身边

6月3日,威远县严陵镇花塘村大学生村官刘学知行走在严陵镇乡间,用相机和纸笔记录下新农村的发展点滴。日前,严陵镇举办以网民为主体的“‘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摄影大赛,鼓励网民用相机去感受身边...

威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远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