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老,如何才能“长长久久”?
重阳节的一大主题是“尊老敬老”。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已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何让尊老敬老更具体、更贴心、更务实,给老年人一个健康的“夕阳红”,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
重阳孝亲敬老应常态化
◎ 杨敏
金秋送爽,菊花溢香,又到九九重阳。老人们或在晚辈陪伴下登高望远,一家老小享受难得的温馨时光;或参加老年社团活动,老朋友欢聚一堂,小酌几杯,共唱一曲《夕阳红》……
借助重阳佳节倡导敬老、爱老新风尚,无疑是件大好事。然而,有些人平时不注重关爱老人,每到重阳节却既重形式又讲排场,这样的行为往往并没能让老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和温暖。有的老人年迈体弱,平日里最需要家人陪伴时无人登门,一到重阳节儿女孙辈就都来了。这不由得让人发出感叹:敬老何须重阳时!
西晋时期,有个孩子叫王祥,他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继母朱氏对王祥非常刻薄,但王祥并没有因此记恨于继母。有一年冬天,继母生病了,想吃新鲜鲤鱼。然而当时河面结冰,哪里还能捕到鱼?于是王祥跑到河边,脱去上衣,赤身躺在冰上,靠体温融化冰面。没过多久,冰就化开了,从冰洞里跃出两条鲤鱼,王祥欣喜地拿着鱼回家给继母熬汤喝。这就是《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孝亲敬老作为我国的传统美德,已延续数千年。当今社会,敬老爱老更应该注重平时和细节,将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让敬老爱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常态,才能体现重阳节的价值和意义。
通俗地讲,孝亲敬老并非只在重阳节,不是只有重阳节才敬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都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举动。只有将孝亲敬老常态化,才能让老人们真正感受到“天天都是重阳节”。
敬老爱老除了重在平时,还重在细节。每当重阳节时,不少人把敬老的心思放在购物送礼上,却忽略了老年人的内心感受。事实上,现在多数家庭的老人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质的飞越,往往老人们缺乏的不是吃和穿,而是来自亲人的陪伴。
所以,孝亲敬老不仅要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睡得香,还要常常陪伴左右,听他们倾诉,让他们精神富足,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尽享美好的桑榆晚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为我们孝亲敬老指明了方向,我们不仅应继续发扬传统美德,还应该将敬老爱老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全社会敬老爱老的新风尚。
总的说来,敬老爱老是一种传统美德,只有把孝亲敬老的传统铭记于心,在平时就付诸于行动,实实在在地解决好老人们生活真正的需求,“重阳”这个传统节日才更加有意义,更加有内涵。
正人先正己 尊重先自尊
◎ 温紫情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提倡孝老爱亲。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已深深地印刻进我们的文化骨髓,相关历史典故更是数不胜数。古语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夫孝,德之本也”。可见中华民族孝老敬老的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更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老年人的幸福感最能体现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尊老敬老以及老人如何赢得尊重,却并非一个简单的问题。近年来,关于公交车、地铁上强制性“被要求”让座起争端的新闻,关于老人倒地“扶不扶”的各种评论、观点,时不时就会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让尊老敬老变成了“敬老远之”,也让自古有着敬老爱幼优良传统的中华民族,对这传承数千年的情感产生了一丝质疑。
对于年老体弱者给予应有的照顾是全社会的责任,但如果老年人不顾其他人的合理需求和具体情况,一味要求别人付出,就违背了人际交往的平等尊重原则。把自己置身于道德约束之外要求别人的道德奉献,注定难以得到真正的尊重和敬爱。我们尊老敬老,不仅是因为老人年弱体衰,更因为其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或多或少为社会做过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但与此同时,老人也应该自尊自重,不应因为自己是老人而倚老卖老,老人的尊重应是其以身作则赢得的,而不是倚老卖老“卖”出来的。
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道德风尚的养成,需要全社会也包括每一个老年人自身的努力维护和营造。既要倡导尊老,又要倡导平等互爱,这样的社会才是和谐美满的。
为“老漂族”的心安个家
◎ 张若涵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但如今,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为了支持子女、照顾孙辈,年迈之后仍无奈漂泊于他乡,被称为“老漂族”。
在笔者生活的小区,就有很多这样的“老漂族”,他们中近的来自周边内江、自贡等城市,远的来自河南、山西等省份;有的是老两口举家漂泊,有的是妻子与丈夫分隔两地……在陌生的城市,由于医保、社保等公共服务善未彻底联通完善,加之在语言、口味、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人存在差异,导致他们的身心均处于“漂泊”状态。
如何让漂泊在外的他们不再孤单,让“老漂族”真正安心住下来?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为他们的心“安个家”。
首先,要为“老漂族”搭建一个温馨的“小家”。在不少“老漂”家庭中,老人往往扮演着“后勤部长”的角色,为子女操持家务,还要负责照顾孙辈等。但由于育儿观念、生活习惯等不同,生活中常常摩擦不断,孩子们的不理解,又让不少老人觉得自己像个“外人”,缺乏归属感。这时,子女们应多换位思考,多理解父母的不易,工作之余多陪父母聊聊天,多带他们出去走走看看,给他们心灵上的慰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异乡生活。同时,应帮助父母建立新的社交圈,比如为父母介绍周围的邻居、朋友,带父母参加小区、社区等举行的活动等。此外,父母长期为家庭操劳,也应该适时为他们“放个假”,让他们好好休息,或者带他们回老家见见亲戚朋友,以解其思乡之情。
其次,政府要为“老漂族”提供一个便利的大“家”。由于不少“老漂族”来自外省市,异地就医、退休认定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不便。当地政府要及时完善互联互通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积极的养老服务,早日实现医保、社保异地便利化,让“老漂族”与本地老人享受同样的待遇。同时,社区、街道、老龄委等部门也要积极为“老漂族”搭建社交平台,如通过举办广场舞、棋牌等活动,帮助“老漂族”结交新朋友,让他们在这个城市心有所归。
总的来说,只有从政府、社会、家庭各层面善待“老漂族”,为他们的心安个家,才能让他们“心安处即故乡”,生活得更加幸福。
新闻推荐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俊钦)10月13日,记者从内江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获悉,当前,内江正按照《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推进...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