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俏市场的鱼肉香肠,你吃过没?
□贾娇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1月12日,在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菜市场,月池村村民唐长芬的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市民,大家对眼前的鱼肉香肠议论纷纷。
现年53岁的唐长芬是土生土长的月池村人,2010年2月,在外做贩鱼生意多年的她回到家乡建起了70多亩池塘,进行黄辣丁、中华胭脂鱼等特色水产养殖。由于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短短几年时间,唐长芬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养殖经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唐三姐”,还成立了唐三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畅销货成了滞销品
2019年,唐长芬看见长江三大名鱼之一的红沙鱼在外地比较畅销,并且销售价格也高,便把红沙鱼作为了合作社的主要养殖品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红沙鱼该大量上市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大批的餐馆关门歇业,唐长芬的红沙鱼根本无人问津。池塘里本该上市的5万多斤红沙鱼也越长越大,等到当地疫情形势好转,原本每条一斤多时最走俏的红沙鱼已经长到了好几斤重,“我拿了几条红沙鱼去市场卖,两天都没卖出去,大家说这鱼太大像观赏鱼,都不敢买。”
原本的畅销货一下成了滞销品,唐长芬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
红沙鱼“变身”香肠
如何变危为机?在唐长芬看来,要想破局,只有打开思路才能决定出路。
2020年11月初,随着双节临近,年味渐浓,市面上陆续有猪肉香肠上市。“把鱼用来做香肠怎么样呢?”唐长芬突发奇想,当即拿了两条红沙鱼来尝试。
一周后,唐长芬的鱼肉香肠经过晾晒,已经别具一番风味。
“这个香肠好吃,肉质柔软!”唐长芬把煮好的鱼肉香肠带给菜市场的养殖户品尝。“品尝过的人当即就购买了红沙鱼,每人都购买了40斤以上。”说起第一次卖鱼肉香肠的经历,唐长芬笑得合不拢嘴。
红沙鱼摇身一变成鱼肉香肠,并获得一致好评。此后,唐长芬每天都坚持煮一两斤香肠带给前来菜市场购物的市民品尝。很快,唐长芬的“鱼肉香肠”声名远扬,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慕名前来购买。“最多的时候有人一下就购买了142斤!”唐长芬自豪地说,最开始每天灌制二三十斤鱼肉香肠,现在平均每天要灌制100余斤。
口味独特成市场新宠
“我在这里灌了10多年香肠,猪肉、羊肉、兔肉、鸡肉都灌过,鱼肉还是第一次,工序和灌制猪肉香肠一般无二,差别就是在味道调制上。”唐长芬雇请的帮工朱利告诉笔者。“口味一天一天地都在不断调制,算是我的独门秘方吧。”对于好吃的秘诀,唐长芬只是笑笑,不愿多说。
鱼肉香肠分麻辣味和广味。在口味上,大家还是更偏爱麻辣味,广味少有人灌,“从去年11月底到现在,大概灌制了5000斤鱼肉香肠,只有两个人灌了广味的。”
“在价格上,一般来说,鱼肉香肠的售价每斤30元,是新鲜鱼肉价格的近三倍。”唐长芬解释,从新鲜鱼肉制作成香肠,首先重量上就会减少一半左右,再加上佐料等费用,成本基本上都可以计算出来。对于这一价格,前来置办年货的市民黄佳觉得很“划得着”。“才30元一斤,这个价格的鱼肉香肠不算贵。”黄佳说。
“下一步,我还会专门开发口味更好的鱼肉香肠。”对于未来的发展,唐长芬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徐艳梅从2020年初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直是高频词汇。不少与会代表注意到,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