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证了内江机床厂发展最好的年代

内江日报 2019-08-09 06:51 大字

叶泽云

内江机床厂社教工作组全体同志合影(请本图作者与本报联系)

讲述人:

叶泽云,1944年1月6日出生,1964年底,进入内江机床厂工作。

背景:

叶泽云的丈夫和三个女儿都是内江机床厂职工,对机床厂有很深的感情,亲历了机床厂发展鼎盛时期……

◇本报记者 段春秀 文/图

投身三线建设成为女工

1964年,我20岁。

那一年,我和大家在资中农场种柑橘,整日穿梭在柑橘林里,日子就在农场里一天天流逝。我以为,这就是我一辈子生活的状态。

彼时,三线建设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如火如荼开展,无数青年建设者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偏远山区,投身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移和工业大开发。我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那年年底,农场来了一些人,他们要在农场招一批年轻人支援三线建设,让大家报名,条件是初中文化程度,还得是普通群众。我所在的小组里,只有我一个人符合条件。

我记得,当时的考试并不像读书考试那样,只是跟征兵一样进行了体检。我成功通过体重、视力等体检,成为一名“准工人”。

1964年12月31日中午,我们一行100名“准工人”,从资中火车站坐上火车踏上了到内江城区的路。下午4点半,到了内江铁工厂(内江机床厂前身)厂区门口,我知道,崭新的生活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全国少有的机床重企在内江

上班的第二天——1965年1月1日,内江铁工厂改名为内江机床厂。挂牌那天,我和同事们去凑热闹,由于刚到厂里,什么都不熟悉,只是好奇厂名改叫成了什么,我到厂里究竟干什么工作。

进厂之后,我没能立即上班,而是进入厂里的技工学校学习了半年,才分到车间做漆工,用喷枪给做好的机器喷漆。这一干,就是14年。

幸运的是,我赶上了内江机床厂发展最好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内江机床厂产品卖得红红火火,我们的车间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个月的后半月,我们都在加班赶工,有时还要熬通宵,连吃饭都是伙食团的人送到车间来。

我们加班赶工也是有原因的。听车间管理人员提起,我才知道内江机床厂了不起,是国家少有的几家可以生产出高质量齿轮的企业,也是内江名气响当当的制造工业企业之一。

当时,内江机床厂与天津第一机床厂等知名机床制造企业一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管辖,定点生产“内机牌”直齿锥齿轮加工机床——Y236刨齿机、Y2350刨齿机,质量也在全国有口皆碑。

在机床厂分到一套

十来平方米的房子

刚到厂里工作那几年,我一个月工资三四十块钱,晚上加班有二角钱加班工资。很多人羡慕我的工作,那时除了机床厂外,内江名气大一点的企业就只有糖厂和棉纺厂了。

内江机床厂的福利待遇还算不错。1968年5月,我与同是机床厂职工的李多武结婚了。厂里给我们分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就在现在的黄桷井商城附近。那时没有“商品房”,厂里有空余的房子,结婚的职工便可以分到。

现在看起来房子很小,但在当时算很好的了。房子就是“筒子楼”,左邻右舍都是一个厂里的工人,厕所是公用的,房间里的家具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尽管简陋,但我们很满足,因为有了自己的家。我的三个女儿也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

内江机床厂虽然职工人数不及内江棉纺厂多,但是各种配套设施很齐全,有子弟校、医疗室、运动场等。从孩子出生到读高中,可以在厂里完成学业;看病的话,职工免费,职工子女只需要交少量的钱。

与其他女职工一样,我在机床厂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即使刚出生的女儿,厂里也有专人看管,只需要中途去喂奶就可以了。我的女儿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再进入机床厂工作。

见证了机床厂最好的年代

我在内江机床厂干了30年,直到1994年1月,我从厂里退休。

我记得,鼎盛时期的内江机床厂,拥有齿轮加工机床系列、皮革机械产品系列、压力机系列共三大类产品,“内机牌”产品畅销国内外,成为中国机械加工、制造行业响当当的名牌、品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国家对工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内江机床厂效益下滑。2001年,内江市巨安置业有限公司对内江机床厂进行了整体资产收购重组,改制为内江市鑫泰机床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机床厂新一轮的创业之路。

从某种程度看,内江机床厂的发展就是内江改革开放前工业发展的缩影。我很幸运,见证了内江机床厂发展最好的年代。

新闻推荐

川南城际铁路 内江与自贡段连通

建设中的内江三元沱江公铁两用大桥作为川南城市群核心区域的一条快速通道,川南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形成川南半小时交通圈,至成...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