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返乡创业 带乡亲走上致富路
付生辉﹙右﹚正在管理柑橘苗。
□张小丽 特约通讯员 兰自涛 文/图
15年前,农村娃付生辉通过高考跃出“农门”,离开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一个小乡村,成为华中地区某重点高校的一名涉农专业大学生。那时,家人们都以为,付生辉这辈子不会再回农村了,他会像很多大学毕业生一样,留在城市,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可付生辉最终还是选择了返乡创业——2016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借资10万元在东兴区双才镇双才村流转土地15亩,走上了职业农民之路。经过了最初的失败之后,2018年,付生辉靠柑橘苗和葡萄总收入17万元。创业小有成就的他,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帮助更多村民掌握果木种植技术,走上致富路。
说服家人 返乡种果
4月1日,阳光明媚。乡村山野间,金灿灿的油菜花掩映下,农人忙碌的身影不时可见,乡村一片勃勃生机。
上午9点多,笔者来到东兴区双才镇双才村时,付生辉正和几名村民埋头于柑橘苗圃中,把一株株果苗从土里挖出来,再用塑料袋小心地连土包好根部,准备运送给城里的买家。
2015年,付生辉开始为创业做准备,为此还参加了当年的全省青年农场主培训。然而,当踌躇满志的付生辉将创业想法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亲人们的坚决反对,“农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为了争取家人支持,付生辉磨破了嘴皮子,他甚至还带着家人去参观内江周边一些农业基地,通过成功案例来打消他们的质疑与顾虑。最终,家人被付生辉的决心所感动,决定支持他创业,但是要求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规模由小到大。
在家人支持下,2016年1月,付生辉揣着从父母、兄弟和亲戚朋友那里借到的10万元钱,在双才村流转土地15亩,发展葡萄种植和柑橘育苗。
坚持不懈 终有收获
创业的第一年,由于没有使用除草布,葡萄园里的杂草长得比葡萄苗还高。付生辉使用除草剂后,虽然杂草得到了控制,可葡萄苗也受了影响。当年,付生辉几乎颗粒无收。
2016年底,付生辉再次“厚着脸皮”向亲戚借款,重新对葡萄园进行了修整,盖上了除草布。次年夏天,葡萄园初挂果,虽然只收获了几百斤葡萄,毛收入才四五千元钱,付生辉却十分满足,他说:“我看到了坚持的希望。”
2017年5月,付生辉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内江市东兴区瑶辉果蔬种植园”,引入夏黑、玫瑰香和特早美指等10余个葡萄品种。在他的精心管护下,2018年,约有6亩葡萄进入丰产期,产量约500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万余元。
同时,柑橘苗也长势喜人。付生辉利用网络、微信广泛发布柑橘苗销售信息,引来全国各地的网友求购。2018年,仅柑橘苗就卖了12万元,加上葡萄销售收入,这一年,付生辉的毛收入达到17万元。
“如果科学培养,理论上柑橘苗亩产值可达10万元左右。”付生辉说,一亩地可以育苗约1.5万株,亩产值在8万元到12万元之间。但是,2018年,他总共才售出了1万多株苗子,这意味着,目前出苗的地块还不到整个苗地的四分之一。
带领群众 一起致富
返乡种果木的这几年,付生辉最大的感慨就是:虽然大学学的是农业相关专业,有一定理论基础,但在实践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单靠书本知识是解决不了的。因此,付生辉这些年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学习,通过网络了解产业发展动态、新型生产技术等。
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高农技综合素养。2013年以来,他先后参加了由市中区农业局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由省农科院承办的全省青年农场主培训,以及由省农广校组织的全省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并获得相关证书。
通过这些培训,付生辉不仅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也对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发展农业产业不仅仅是单一的种植或者养殖,还可以做到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付生辉说,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产业发展不能再单打独斗,需要多方合作、信息互通、整合资源,走“全链条”式发展之路。
从2018年11月开始,付生辉已是东兴区田家镇火花村党支部副书记。作为村干部,付生辉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创业致富不仅自己要富,还需要带动群众一起致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这几年,付生辉在双才镇双才村的种植园,全年雇佣工人160余人次,已带动村民发展果木20余亩。
新闻推荐
(廖光强记者李乐)3月29日,市中区工业经济开发区召开干部职工大会,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省纪委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实...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