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内江记忆——内江餐饮培训学校忆旧
甜城内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其中,它的美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大千干烧鱼、罗泉豆腐、内江牛肉面、板板桥油炸粑等美食名扬省内外,传承这些美食的,是勤劳朴实的甜城儿女,更是一大批优秀的餐饮工作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占地仅300平方米左右的“袖珍”饮食学校——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内江班,创造了内江饮食行业一时间风头无两的辉煌。凭借老一辈教职工优秀的厨艺和教学,全国各地许多企事业单位的厨师被吸引前来求学深造,教师的倾囊相授、呕心沥血,让各地厨师很快成长起来。这个外表不起眼的培训学校,不仅为内江餐饮行业培养了大批优秀厨师,也为全国餐饮业的迅速发展贡献了力量。
◇全媒体记者 李静 文/图
为解决就业问题兴办学校
1977年,中国的外交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国际环境有了更广泛的接触,在大环境的驱动下,饮食文化如何与国际接轨,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经历了“文革”之后,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要解决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知青的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培养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发展四川乃至全国的餐饮行业,成为四川省相关部门的一大重要举措。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四川省饮食服务公司带头,在内江、成都、泸州、南充等地兴办了几所饮食培训学校,名为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
1978年,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内江班正式开班授课,地址位于市中区和平街的电影公司旁边,学校规模不大,占地约三百平方米,只有七层楼,一、二楼为餐厅,三楼为招待所,四楼则为教室,五到七楼是学生宿舍。
起初,学校教职员工只有三十多个,学生更少,生源主要是内江市各个单位的待岗职工,由商业局进行内部招生,这些学生大多是知青,也有少数社会青年,年龄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二十多岁。
第一次招生是在1978年7月,第二次招生在同年10月,原本计划每次招收50人,组成一个班的规模,因有一人临时缺席,最终两个班总人数是99人,学时两年。
学生每天七节室内教学课,外加一节室外活动课,课程包括语文、数学、政治、营养卫生、成本核算、专业课教学等,前面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课堂教学,剩下半年学生被分配到当时的八县一市各单位和餐厅实习。
今年77岁的雷时洪当时担任该校的专业课教师。他回忆,所有教师除了上课,还要在没有课程安排时在餐厅做菜。
1980年,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内江班的第一批学生成功毕业,他们后来成为了餐饮行业的标杆人物,包括被分配到重庆兵器工业部的特级厨师桂祥林;在国内外已经拥有多家连锁餐厅的郭棋等,这个“袖珍”饮食学校也迈出了培养人才的第一步。
“袖珍”学校享誉全国
1980年2月,第一批学生毕业后,四川省饮食服务公司想将教室腾出来用作办公,便不再兴办学校,但原饮食服务技工学校的教职工要靠教学工作、生存、养家糊口,这可怎么办?
鉴于第一批学员培训效果非常理想,同年3月,四川省对外贸易局(现省商务厅)下达文件,同意将原四川省饮食服务技工学校改办为餐饮培训班,采取自负盈亏的形式,教职工收入不再由省上拨款,培训班生源也由教职工自己寻找。并划分了一个约2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小卖部,售卖烟酒茶叶等生活用品。
改建之后的培训班学生虽然不多,却个个成绩出众,在所有员工的勤劳努力之下,培训班知名度越来越大。
1984年,原石油物探局北京基地的一位领导无意中在食堂品尝到内江餐饮培训班毕业学生付天胜的菜肴,被美味折服,大加赞赏。问道:“这菜味道真好,你是在哪里学的厨艺?”“这是在我家乡内江学的,我的老师们的厨艺才叫厉害呢!”付天胜回答。
1985年,原石油物探局特意派了15人到内江学习厨艺。相比北京,内江落后不少,部分来学习厨艺的人有些不屑,有3人来到内江几天后便打道回府。剩下的带着怀疑的心态,开始了在培训班的学习。两年过去,在培训班老师的带领下,这批学员不仅提高了厨艺,更领略了甜城悠久的美食文化。毕业后再次回到原单位,他们的厨艺让所有人感到惊艳,很快便被分配到更好的工作地点,物探局还向各石油基地推荐了这个培训班,这让当初离开的3个人后悔不已,1987年,这3个人和物探局第二批学员一起,再次来到内江接受培训。
此时,内江餐饮培训班因为出色的教学成绩,已于1986年重新恢复成学校,取名内江市饮食服务技工学校,随着一大批优秀毕业学生步入社会,内江市饮食服务技工学校享誉全国。
当时,学校不仅有100多位内江本地学生,还有来自大庆油田、成都民航局、北京民航局等单位的职工,这些学员不远千里来内江学习厨艺,鼎盛时期,学校学员达四五百人。毕业之后,他们有的被分配到各国大使馆工作,有的到航空公司进行配餐。
因为学校培育出的学生很优秀,还有过一段趣谈。1987年,内江市劳动局听说自贡市技工学校烹饪专业非常不错,为了提升竞争力,便派内江市饮食服务技工学校的几名教师去进修,其中包括雷时洪。“结果去了才知道,授课的老师竟然是我曾经的学生。”雷时洪笑着说。
1988年,雷时洪从教师成长为学校校长,与此同时,内江市饮食服务技工学校为了拓展业务,从原来仅有的一个烹饪专业,增加了财会、计算机、饮食管理、营销等多个专业,并改名为内江市商业技工学校。一年又一年,“袖珍”学校不仅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厨师,还为社会培养了多个行业的人才。
对外经营餐厅和招待所
名噪一时的内江餐饮培训学校,不仅仅从事餐饮培训,还对外经营餐厅和招待所,曾一度受到市民和旅客的追捧。
招待所不大,约30个铺位,有的三五个铺位一间房,有的一个铺一间,房间内有木床、洗脸盆、水壶等用品。价格从每晚五毛钱到一两元不等,平均每晚有七成入住率。到了开学时期,一些送学生入学的旅客会选择到这里住,这是客人最多的时候。
餐厅占地300多平方米,每一层楼有二三十个大圆桌。进入餐厅大门,能看到古色古香的大堂,往左走是冷菜房,四面是玻璃窗,从外面可清晰地看见冷菜房内的场景。经过冷菜房,就是用木质摆架隔开的雅间,摆架上还有漂亮的装饰品和图案精美的玻璃窗,雅间又分为外雅间和内雅间,分别为三桌和六桌,十分别致。
餐厅对外供应零餐和包席,每月收入将近10万元。在那个年代,学校员工的平均工资仅四十多元,可见餐厅生意火爆程度。
早上,餐厅主要卖稀饭、馒头、油条,馒头3分钱一个,菜包子5分钱一个,大肉包子1毛钱一个,厨师们凌晨4点多到餐厅开工,6点多卖早餐,除了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就餐,和平街附近的居民也习惯来这里买早餐,带上一个大瓷盅,打满满一瓷盅稀饭,就够一家三口吃,家里人口多的,还带上大盆子,舀几勺稀饭,再带上一点泡菜,这就是唤醒一家人的美味食物。
中餐和晚餐主要是包席做寿或者结婚的,每个月有几百桌包席。雷时洪没课的时候就到餐厅帮忙,他擅长热菜,回锅肉、鱼香肉丝、白斩鸡、宫保鸡丁、葫芦鸭等是餐厅里备受客人推崇的菜肴,雷时洪做的葫芦鸭,造型生动、颜色鲜亮、香味四溢,是餐宴上的经典菜。
这里还多次承接过政府部门的大型接待,无论是政府部门会见外宾还是重要会议,餐厅都有不可忽视的功劳。一二楼的餐厅,从最初的胡庆富、张世荣、程治文等著名厨师,到后来增加了李光前、魏建国、段子明等6位优秀毕业学员。凭借口味多样的菜肴和舒适雅致的装修风格,餐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就餐者,在当时的内江饮食业中盛极一时。
随着时代发展,生源逐渐减少
随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厨师被培养出来,内江市场以及各地合作单位的厨师基本呈饱和状态,1997年,学校不再包分配工作,大批优秀员工老去、离职,且没有后继人员补上去,菜系和教学方法没有与时俱进,学校的生源逐渐减少,发展逐渐失衡,步入艰难境地,风光不再。
2000年,内江市商业技工学校与轻化技校合并为内江职业培训学院,未过几年,该校又与内江市财贸校等合并,成为现在的内江市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没有专业厨师领域的教学人才,烹饪专业早已不复存在。
曾经的校长雷时洪早已退休,当年和他一起奋斗的,还有曾经的校党委书记李建平,从建校之初,他们就一直在学校,如今,他们都已77岁了。李建平将每一届学生的毕业照片都保留在抽屉里,翻开泛黄的老照片,他和雷时洪陷入了无尽的回忆:“这是1982年的毕业生。你看,第一排中间这个人是当时从北京物探局来的李继丰,虽然学历不高,但是这娃娃勤奋刻苦,后来成了一级厨师!”“你看这张,这是当时团员们的合照,现在大家都已经老啦!”“嘿!这张合影是我最早的一批学生照的,你居然还保留着这张照片,我的早被学生们拿走啦……”
翻看泛黄的老照片,回忆起当年师生间的快乐生活,再想到曾经的学生如今都已经成才,两位老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培训学校承载了他们太多美好的回忆,如今学校早已拆除,留下的,除了他们居住的老教职工宿舍楼,只剩下这些泛黄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就是两位老人最宝贵的财富。
新闻推荐
基层民警宋菊说,收看十九大开幕式后,她所在的派出所有了新目标:打造“甜城湖畔最美警队”
◇马瀚凌本报记者曾利军实习生袁亮文/图“这5年对我来说,真是变化最大的5年……”10月19日上午,在东兴区公安分局西林派出所内,记者见到宋菊,她刚与同事在辖区内巡逻归来。宋菊是西...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