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学校联盟 打造内江优质教育升级版
教育,一个牵动千万人心的词,从来不失热度。
“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司空见惯,选择一所好学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共同的心愿,选择优质学校就读,成为家长和学生长期愿望。
为了化解“择校热”,让绝大多数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市教育局探索通过学校联盟方式,破解城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难题。这一重大举措使各联盟学校之间实现捆绑发展。学校从“单干”走向“结盟”;名优师资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管理平台从“单向”延伸到“多元”;教师交流也由单向流动转为双向联动,通过“填谷”实现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再造新高峰。
◇本报记者 蒋金凤
1 学校联盟
化解历史矛盾的慎重选择
改革开放之后,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提出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
上世纪80年代,内江将人力、物力、财力向一些重点学校倾斜,学校硬件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再加上优质的生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六中、一中、二中等学校在市民心中早已成为了优质学校的代名词。
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直接禁止办重点学校,但长期以来形成的聚集效应短期内难以短期内转变。
2013年以来,内江小升初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在一些优质学校实行“随机派位”,然而名额有限,中者幸,落选者心有不甘。
为了打破壁垒,让资源流转,市教育创造性地探索学校联盟,先从城区开始,然后在逐步推广。
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大,为什么不实行城乡联盟,而要优先推行城区学校联盟?
据市教育局相关人员介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市乡镇务工人员进入城区,随迁子女的教育如何才能获得优质教育,也就成为摆在教育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如果采用扩建学校来解决问题,耗时长,而且新建学校不一定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不一定有成效。”“内江城区的学校还是比较多,总体学位能够满足学生的入学需求,但优质学校“一边热”、薄弱学校‘一边冷\’的现象非常突出,薄弱学校招生困难。” ……
在此之前,市教育局多方探讨具体实施方案,最后一致决定,学校联盟先在城区试点,试点成功后再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推进力度,形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学区联盟办学格局,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推动内江市教育更上一个新台阶。
2 成功案例
薄弱学校已实现“蝶变重生”
“孩子上学难的关键是孩子上优质教学资源的学校难,一边是学校容纳不下,另一边却是偌大的学校没有生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内江在前几年就已经进行了探索。
2012年,市中区乐贤中心校与内江市实验小学正式结对合作办学,乐贤中心校更名为“内江实验小学(东区)”。结对合作办校当然不仅仅是冠个名、挂个牌,而是全方位深度融合。
校本部选派副校长到分校任校长,并选派语文、数学、英语骨干教师到分校“支教”。两个校区实行常规管理、规章制度、教师管理、教学进度、质量检测、校本研修、师生活动等“七个统一”。
结对合作让乐贤中心校迅速“活”了起来,学生数量更是成倍增加,由当初的283人增加到近700人,有效缓解了城区小学入学压力。
2014年,市中区教育局又将这一成功经验复制到交通中心校,让内江十小与交通中心校进行结对合作办学,交通中心校更名为内江十小(西区),办学成效日渐提升。
内江三初中曾经生源萎缩严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办不下去”的境地。
2014年,内江三初中与翔龙中学进行了深度整合,将三初中整体并入翔龙中学,成为“翔龙中学西校区”。选派副校级领导到西校区任执行校长,选派教学、管理骨干到西校区任中层干部,这让三初中管理逐渐实现了精细化、有序化和有效化;内江三初中大部分教师到本部跟岗学习,本部选派骨干教师到三初中任教,同时两学校之间实行统一管理和考核,真正实现了深度融合。
整合后的三初中教育教育质量突飞猛进,办学规模由整合之前的150人增加到近400人,深度整合办学也使翔龙中学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目前该校正积极创建省二级示范性高中。
学校联盟高品质高效能地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面”上要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教育为公的价值追求,在“度”上要追求教育的品质,体现时代发展的趋势。
3 打破壁垒
优质资源在城区先行流转
借鉴以往成功经验,城区学校联盟已全面深化。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4月内江市政府印发《内江市关于建立主城区学校联盟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并专门成立学校联盟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
此次学校联盟,内江市政府采取先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方式,将内江一中与内江九中、内江二中与内江七中、内江六中与内江铁中捆绑发展,前者为牵头学校,后者为成员学校。内江市政府于5月8日举行了联盟学校挂牌仪式。
至此,内江九中正式更名为内江一中(九中)校区,内江七中正式更名为内江二中(七中校区),内江铁中正式更名为内江六中(铁中校区)。
学校联盟在城区全面铺开,各成员学校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入交流与合作,采取互派师资、统一教育教学管理、共享教育教学资源等措施,牵头学校委派干部、教师等人员全面落实,互相交流教师已经确定。
“学校联盟无疑给薄弱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我们学校一定会把握好这次机遇,认真学习借鉴内江一中教育教学管理经验,顺势而为,主动作为。” 内江九中负责人曾长生说。
“本次学校联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填谷\’实现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再造新高峰。”内江六中校长郑兴悦认为,通过整体带动,一定能让薄弱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实现质的飞越。
4 “抬高底部”
逐步实现均衡跨越发展
“硬件”易造,有赖于师资水平、办校传统、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教育 “软件”提升却难。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只要理顺机制,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规范标准,学校就可以逐步改变面貌,最终实现良性发展。”
牵头学校派 1 名中层干部到成员学校挂任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初中部的教学工作。统筹安排初一任课老师,联盟学校之间教师加强交流学习。联盟学校双方互派教师的比例不少于成员学校初一任课教师的 10% (联盟学校根据实际,可同时派出初二、初三年级教师),派出交流的干部、教师待遇在原学校不变,牵头学校干部、教师到成员学校任教可视为支教,同时兼任年级备课组长。
联盟学校间逐步实行“九统一”,即统一管理策略、统一共享设施、统一教师调配、统一师资培训、统一课程规划、统一教研活动、统一组织备课、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
“学校联盟通过创新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实施管理互促等六大联盟计划,做到全面合作、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联盟学校之间统一管理,形成“业务互帮、优势互补、管理互促”的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学校管理层的互动、指导和交流活动。
此外,还不断建立和完善联盟学校间教研组(备课组)合作研讨制度和教师专业培训计划和结对制度、科研培训联动制度,融通教研、科研两条辐射线,多维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牵头学校的整体带动,来提高成员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资水平和社会声誉,促进成员学校成为新的品牌学校,鼓励达到条件的成员学校脱离联盟,形成新的优质学校,实现扩大优质资源增量的目标。
据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联盟突破了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瓶颈,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顺利、有效地辐射到薄弱学校,快速缩小城区各学校基础教育的“软件”差距,从而“抬高底部”,实现均衡跨越发展,进而让全市教育迈入新篇章。
新闻推荐
(记者邬丹实习生徐小棠)6月23日,内江市召开2017年就业创业工作联席(扩大)会议,会议研究分析了当前内江市就业创业形势,对全市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副市长陈朗出席会议并讲话。会...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